这两个星期,伦敦奥运会吸引着大多数人的关注,以至于不少人没有留意到身边发生的两则消息。
第一条消息,7月30日,在纽约证交所挂牌的《纽约时报》公布今年第二季财务报表:营收达5.15亿美元,其中广告营降到2.2亿美元,而订户营收则持续上涨8.3%,达到2.33亿——历史上第一次,纽约时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广告主变成了订户——而这当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子版用户,截至第二季末结算,NYTimes.com已总共累积了53.2万的订户,较上一季增长了13%。
第二条消息,8月1日,国内最大的本地生活消费平台大众点评对外宣布,其移动客户端独立用户数已突破4000万。大众点评称,来自大众点评移动客户端的浏览量,已经超过大众点评PC端的浏览量。
一西、一中,两家公司各自发布的消息,看似互不相干,但关注互联网行业的细心读者,应该能看出其中的关联点——两家公司为顺应环境修正了各自的发展战略或商业模式,在经历艰难的“中途跑”之后,终于看到“隧道尽头的光线”,迎来改变的“临界点”。接下来的问题是,“临界点”何时变成“引爆点”?
先看《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第二季度的广告收入降幅达到6.6%,但就在广告营收不断消失的同时,《纽约时报》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从NYTimes.com每个月6700万读者中,向最忠实的1%收取15美元的费用,就能够补上失去的营业额。而只要能够有超过2%的人付费,那《纽约时报》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依赖读者站起来的报纸。投资顾问机构巴克莱估计,《纽约时报》的数字版用户数量将在2年内超过印刷版用户,到时候广告将成为《纽约时报》副业。“这真是历史性的一刻:NYTimes正在经历报业史上最大的商业模式转型……因为这样的新闻媒体,不再需要为了广告主,刻意去讨好大众……而为了让那些愿意付费的2%读者留下来,他们必须更努力的去挖掘更有深度、更有观点的新闻,让这2%的人觉得每周15美元物有所值”。一位科技博客作者这样评论道。
相比《纽约时报》这条消息的巨大转载量,大众点评这条新闻有点受忽视。不过,要是你供职于一家商业模式含混不清、盈利前景遥遥无期的互联网公司,这条新闻足以让你振作一下。对国内无数在为“正现金流”苦苦挣扎的那些团购、签到、推广、本地化信息服务公司来说,大众点评为它们指了一条路:那就是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尽快把自己的服务放到手机上。用点评网CEO张涛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手机更能‘黏’住用户”!这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如果你能“黏”住用户,商家自然会“黏”上你;当你有本事“黏”得商家心花怒放,你还担心什么“现金流”?
《纽约时报》的电子版用报纸最精彩的内容——名家专栏、本地生活娱乐服务信息“黏”住付费用户。大众点评则试图用一款全新的5.0版移动客户端,吸引到“下一个4000万”。新的客户端上,好玩又实用的轻便交互功能、像是“签到”、“语音搜索”、“画一画”和“摇一摇”被刻意强化,当然,它们不仅仅是好玩而已,而是为点评网更好地“黏”住“上下家”,留下伏笔。CEO张涛的解释是,点评网未来的“用力方向”是“帮助用户快速决策”、“轻便交互”,以及“商户和用户的快捷互动”。
什么是“商户和用户的快捷互动”,张涛没有细说,但他用快餐店举了个例子。“快餐业内,点餐的成本大概占整个营收的10%。一份30元的快餐,3块钱用在了点单上。设想一下,如果你能通过点评的手机端完成点餐这一流程,可不可以有机会省下5毛?这当中,是不是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
“想象的空间”。张涛出言非常谨慎,相比之下,资本就显得直言不讳。就在点评宣布移动客户端独立用户数破4000万、移动互联网及团购领域的领先布局已获阶段性成果不到10天,有权威人士发布消息称,大众点评已经“以不低于上一轮估值的价格,再获超过6000万美元投资”。这笔资金将“继续用于移动互联网、团购业务及新业务拓展”。
都说移动互联网投资遭遇“寒冬期”,不过对于处在“临界点”的行业和公司,资本的“嗅觉”,一向是比谁都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