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良在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作报告
本报讯 (记者练情情 通讯员史伟宗)8月16日至18日,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在广州举办全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昨日下午,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应邀到读书班作报告。他指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新时期广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需要借助包括高校在内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倡议成立广州与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助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有关领导,全省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广州市领导王东等参加。报告会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主持。
新型城市化是广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
万庆良对全省高校长期以来给予广州建设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所作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走”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思路内涵和举措设想。万庆良说,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领导城市工作能力的历史责任,是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新路的创新实践,是把握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是破解城市发展现实难题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领导要求以及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其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型升级,主旨是民生幸福,重要特征是“六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路径是“六个新”,即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生活幸福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把握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三个重大突破”的新抓手;强化人才、知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新品牌;构筑“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新布局;
(下转A9版)
(紧接A1版)创造市民健康、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生活,具体抓手是“12338”决策部署,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努力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
汇集高校智慧之光照亮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万庆良指出,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和路径可供参考,需要借助包括全省高校在内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大学服务城市发展,有人才最集中、科研最前沿、思想最活跃、文化最浓厚、服务地方贡献最大、环境最优美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借助大学的独特优势,更好帮助广州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支撑。一是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支持。加强市校合作,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培训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素质,为广州培养输送大量各类人才,努力把广州打造成为高端人才汇聚地。二是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大学是城市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技术的源泉,也是创新产业集聚的平台。期盼各高校积极参与广州八大创新工程建设,助推广州创新驱动发展。三是提供决策服务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更多听取高校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更好发挥高校“智囊团”、“思想库”的重要作用。四是提供项目合作支持。充分依托高校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推动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结成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广州创新”转变。五是提供文化建设支持。发挥高校优势,传承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引领主流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精神的塑造,带动城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六是提供国际交流支持。发挥高校作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港澳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作用,积极推动广州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帮助树立广州良好形象,提升广州国际影响力。
优化创新资源建立广州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
万庆良指出,广州作为全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0所,占全省近七成,集中了全省所有的国家重点高校和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汇集了全省大多数优质的创新资源,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在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质量、科技金融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万庆良倡议,建立广州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我省也制定了广东省“2011计划”,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包括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这两大任务。可以说,推动协同创新,既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也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新需要,更是广州提升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机遇。
万庆良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了市校合作、校企合作、跨学科综合创新服务平台三种主要模式,初步实现了各个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建立广州与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我们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创新优势,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我们建立市校协同创新联盟,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打破创新主体藩篱,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基因,拓展创新价值,提升创新品质,转化创新成果。其重点任务是:针对科学技术前沿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一批面向文化社会的协同创新中心;针对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建设一批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区域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问题,建设一批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未来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建设一批面向新兴特色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针对制约地方、高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障碍,建立一批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建议重点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推进创新主体协同。充分发挥政府牵线搭桥和引导协调的作用,将企业和高校等创新主体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全方位的需求对接,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创造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二是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服务链协同。突出与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各高校的优势院系学科与广州“9+6”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创新型骨干企业的合作,组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产生协同的倍增效应,为产业转型、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三是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制定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支持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创新等措施,探索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和服务转型升级的有效模式,力争打造具有广东、广州特色的“多元、共享、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联盟典范。
为在穗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最大支持
万庆良表示,广州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继续积极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广州地区高校倾斜;大力协助支持高校完善硬件环境,着力把广州地区优秀的大学打造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创新基地、研发基地、产学研政结合示范基地和文化创新基地,提升大学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广州城市文化名片;推进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整体提升大学城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治安环境,使大学城真正成为大学生共同精神家园。
新闻链接:
万庆良:大学服务城市发展有着六大独特优势和特点:一是人才最集中。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全职“两院院士”25人,其中广州地区高校有23人;全省“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4人,全部都在广州地区高校;“长江学者”47人,其中广州地区高校45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0人,其中广州地区高校有18人;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31个,广州地区26个。高校人才集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我省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的战略高地。二是科研最前沿。“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共承担500万元以上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16项,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6项。其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20项,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倍多。高校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省参与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强大生力军。三是思想最活跃。高校是各种思想百花齐放、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殿堂。广东一直是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区。生于此、兴于斯的广东高校,既具备了大学思想自由的特性,又打下了广东开放包容的烙印。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大学就是一个创造思想、创造梦想的殿堂。四是文化最浓厚。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定是这座城市骄傲的文化品牌和精神源泉。我们广州有中大、暨大等百年学府,有华工、广外、华师、华农等综合实力雄厚的名校。这里大师云集,英才辈出,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五是服务地方贡献最大。大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品位文化建设、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一直以来,全省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积极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提供智力、科研等服务。六是环境最优美。广东的大学,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呈现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绿树繁花香飘四季”的独特风貌。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城,经过8年建设,大学城园区已经建成为岭南风景优美如画、现代历史交相辉映的新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就是城市的美丽名片。
万庆良:推进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在支持广州地区高校建设方面,我们有一个重大举措。广州市委、市政府近期联合省教育厅、大学城10所高校、番禺区、大学城管委会,共同推进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拟通过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交通系统优化工程、生态环境活化工程、生活设施改善工程以及和谐社区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推进珠三角国际修学基地、产学研创新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和大学城特色旅游基地“四大基地”的建设,打造广州大学城名家讲坛、春季国际高校竞技节和秋季岭南文化艺术节“三大品牌”,促进大学城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社区互动、环境改善等方面发展,真正把大学城打造为“教育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安全之城、生活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