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把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作为以人为本、促进体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使全区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江宁体育基本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江宁区已建成504个健身点,全区各街道、社区已建有标准篮球场、室内乒乓球室、室内健身房各200多个,全区成立省、市、区三级体育俱乐部100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区级运动会4年一届,各街道综合运动会每两年一届已形成惯例。“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区建有业余乒乓球、篮球、门球、象棋、太极拳等团队100多个,拥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1380多人,全区体育人口已超过50%。
江宁在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方面也是硕果累累,马拉松运动员赵友凤获北京亚运会冠军、汉城奥运会第五名;区女子垒球队连续获得2010年、2011年两届全国少年女子垒球锦标赛冠军;区少年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江宁高级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命名为“国家垒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体彩年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需求,江宁率先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的整体要求。经过充分酝酿和专家论证,今年初江宁区出台了《江宁区体育基本现代化实施意见》,从而正式吹响了向体育现代化进军的冲锋号。《意见》提出了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具体标准:
一是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在全社会倡导“终身体育观”、“体育生活观”,加大现代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全区各类媒体体育专栏开设率80%以上;编纂《江宁体育志》、《体育健身指导手册》等体育史料和推广普及资料;打造贴近生活的品牌健身活动。
二是体育管理的现代化。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市场调节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管理模式,将体育工作纳入区、街道两级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加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场馆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群众体育的现代化。广泛开展以“全民动起来,青奥更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青奥氛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55%以上。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实现各街道文体中心社区健身指导站建成率达100%。建成3600人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推动体育人口逐年递增,增加体育社会团体自我造血功能。
四是竞技体育的现代化。巩固提高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成果,强化体教结合,完善全区业余训练网络,实现体教“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加强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及管理水平,加强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并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和推广。
五是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建立完善全区体育产业指标统计体系,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以上,培育国内外品牌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两家以上。加快培育体育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全区体育场馆年体育消费人次达到100万以,人均体育消费比例有明显增加。加强管理做好服务,提升体彩站点形象和销售员素质,年度销量达到2.8亿元以上,保持全省前10名。
六是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做好做实健身工程建设,建设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健身设施网络,明显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打造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确保新建小区、城市公园、绿地的体育设施覆盖率100%,中小学塑胶化田径场建有率100%,全区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
本报记者 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