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快来买嘛!这个足球小喇叭两块钱!”记者日前走访成都市校园足球联赛,在李家沱实验小学正好赶上那里的足球跳蚤市场开市,一名小学生叫着记者,要记者买他摆在“地摊”上的一堆与足球有关的纪念品。记者一打听,原来4月是学校的足球活动月,“校足球队参加今年的市级联赛被淘汰了,但学校里的足球活动却热闹得很。作为足球传统校,我们要打好足球文化这张牌!”校长廖沁对记者说。
●早市晚市 校园“地摊”摆起来
被命名为“小市场大世界”的足球跳蚤市场,是这所学校足球活动月的一大特色项目。学校专门为同学们开辟了早市和晚市,这项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尽是足球元素,每个班级还在他们的“地摊”后面,扯起了班级足球队的大旗,功夫熊猫队、雄鹰队、金猴队……“货品”大多是与足球有关的东西――足球钥匙扣、足球公仔玩偶、足球漫画书、足球彩笔、球衣球裤……虽然大多都是同学们用过的二手货,但现场一点都不冷清,有的同学买卖不成,干脆相互交换。
这个跳蚤市场上,没有了年龄区分,只有顾客和老板。同学们分小组管理他们的“地摊”,小组又分守店和探巡,他们使出浑身力气卖力地吆喝,希望自家的商品能最快卖出去,以证明自己的推销能力,同时自己也很想当一回顾客,去逛一逛,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卖东西所得的钱,会以班级的名义捐赠给敬老院、特困户等,“上次一个同学踢球把腿踢折了,大家就给他捐了些慈善义卖金 ,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助友爱。”同学们说道。
●多元足球 校园节日真丰富
在成都,热衷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小学不在少数。特别是2009年以来,当教育部门走到校园足球的前台,很多学校都开始从单一地参加足球联赛,转变为举行突出多元化的足球文化节。很多学校从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网络文化、活动文化中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除了训练和比赛,还有足球知识竞赛、足球手抄报评比、足球绘画书法、校园足球黑板报、足球宝贝竞选、足球征文、足球主题队会、家校联谊赛等系列活动,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并带动家长积极参与。
通过这个舞台,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也能更早地适应社会。一名校长对记者说:“倡导最纯粹简单的快乐足球 ,不仅能让孩子们强身健体,还能以球育德 、以球益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和体育老师也反映,越来越多家长的态度正在转变,意识到踢足球不仅不影响孩子的成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认为,“多参与集体性活动,可健全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团体意识、意志力也能因此得到加强,校园足球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孩子有了更快乐的童年。”
●家校互动 足球教育打动人
类似的校园足球活动很多是对外开放的,一些学校推出了家校友谊赛――家长队和教师队每周定期踢一场比赛。很多家长都喜欢足球,不仅会场场不落地来学校为孩子加油,也会亲自为孩子言传身教。让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名正准备上场与教师队比赛的父亲,对读5年级的儿子说:“要传球,讲战术配合,学会团队合作;队友失误了,你要包容,因为别人也在包容你……”他还很得意地跟儿子说,“足球,还让我交到了许多的朋友。”
市足协副主席、市校足办主任陆军说:“比赛,只是校园足球的一部分。足球首先要进课堂,让大多数孩子能从中得到快乐、受到教育,形成各自的校园足球文化;然后才是通过比赛和专业培训,挖掘青少年人才。”在圈内人士看来,校园足球的重心放在文化层面而非竞技层面,是希望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足球,原本是一项很阳光、很快乐的运动”,只有改善大的文化背景,在社会形成一股风气,并恪守人的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中国足球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2+1+1” 素质教育突出足球
只有教育部门走到前台,才能让成都市校园足球真正走向纵深。作为市校足办推崇的典型,青羊区教育局在辖区内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2+1+1”项目活动,将足球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并从政策和资金上有力地助推校园足球发展。
“2+1+1”,即每名学生参加两项体育技能、一项生活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培训。对此,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昭涛对记者说:“没有体育就没有教育,足球运动很受欢迎,足球能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教育部门也希望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青羊区主推女子足球特色项目,区教育局根据对青羊区各小学场地的实地考察、师资力量的评估,为10所学校授牌“女子足球特色学校”。杨昭涛表示,将继续深入探索青羊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促进校际间优质场地、优秀师资以及特色课程有序、高效的利用,提升全区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青羊区教育深度均衡发展。青羊区教育局每年还拿出40万元,用于发展校园足球,他们还推出多项奖励评优机制,鼓励辖区内各中小学大力推进体育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