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何 军
2012年,是中国观众通过电视转播收看欧锦赛的第20年,亦是收看意甲为代表的欧洲联赛的第24年,更是看到意大利队夺得世界杯的第30年。30年来,欧洲足球不仅作为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存在,还在竞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影响着中国足球的走向。当中国球迷对西意之战翘首以待时,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足球视角的由窄及宽
“如果你在场上不知道往哪踢就往对手门里踢”——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国人视为足球奥义的对白,它出自德国人施拉普纳,市场经济时代中国男足的首位洋帅。施拉普纳是在德国队夺得1990年世界杯的强劲背景下来到中国的,那时,中国足球尚未进入职业化,这样一句欠缺专业水准的话能达到如此效果足见当时国内的足球视角。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足球的口号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但90年代随着欧锦赛和欧洲五大联赛陆续登陆中国银屏,大批外援、洋帅涌入甲A联赛和国字号各级队伍,国内媒体报道的不断延伸,国人对足球的理解已从单纯的竞技走向足球的多元文化。在成功闯入2002年世界杯后,国人对足球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和科学。
足球市场的从无到有
意大利名帅里皮执教广州恒大队,切尔西前锋德罗巴加盟上海申花队,中超联赛下一个重要的网罗目标是鲁尼。这样的消息在十年前的国内联赛是令人瞠目的,即使加斯科因、扬克尔等欧洲顶级联赛球员当初来到中国,也大多以“养老”方式,而如今中超联赛球队正逐渐向巅峰时期的人才资源晃着合同,虽性价比失衡,但这也是足球市场的一种进化。
现时的中超联赛已难以复制甲A初期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火爆,但德罗巴、里皮、阿内尔卡等一系列大牌却至少能以噱头的方式将相当一部分球迷和商家重新吸引到赛场。仅凭他们带动中国足球注册人口从5万回归60万是不可能的事,但至少他们能在目前的国内足球市场起到鲶鱼效应,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最近20多年来,欧洲足球市场几乎融合了全世界最给力的商业资源,所以当中国足球于1994年进入职业化以后,欧洲模式始终是一条重要的借鉴思路,这种借鉴随着职业化的渐进也衍生出引入、走出、外派等多种途径合作,这一发展使得足球在中国从一项单纯的运动逐渐变成以体育带动的消费市场。
足球文化的自贫至兴
自1992年以来,熬夜关注欧锦赛的中国球迷以每四年的节奏不断激增——这种没有祖国球队参与却能有如此多球迷关注的盛况,在美国、日本、南美都是不可能的,可见中国并不缺失足球的社会氛围。业内人士指出,30年来已经逐渐“脱贫”的中国足球文化在走向兴旺的同时若想真正致富,则必须要在自身的足球运动发展上走出成效。
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认为,成绩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多年来中国足球刻意追求成绩而忽略“软实力”建设,导致如今国足战绩不佳、国内联赛不景气、足球注册人口锐减、后备人才素质低等一系列问题发生。
成功跻身2002年世界杯,纵然实现了既定目标,但终归是足球文化的虚假繁荣。几经反思的中国足球渐寻症结,于2011年启动了中国足球青少年留学欧洲计划。中国足协副主席薛立评价,欧洲是世界足球运动的先驱,欧洲足球的巨大影响也波及到了中国,这次学习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足球文化的核心是塑造人的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输赢,这是欧洲足球告诉我们的一项真理。”宋继新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足球文化不再一贫如洗,但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青少年足球的培育,这种培育不仅仅为了短期成绩,还应从提高素质和恢复价值理性的终极关怀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