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承忠诚 步履敬业

文/图 杨旭 记者 吴晓红
赵益彪,今年36岁,是1999年市邮政局招聘的第一批劳务工,2008年成为该局公益性岗位的一员。黑瘦的脸上架着一副有点起圈圈的眼镜,看他把一大袋邮件扛到肩上时,总担心他单薄的身体会承受不了肩上的重量,如果不事前得知他是市级劳模、贵州省邮政总公司、市邮政局连续多年的先进生产个人,很难把并不强壮的他和这些荣誉联系起来。
高烧39.5度依然坚持送邮件
1月18日雪凝,市中心城区多条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清晨5点,赵益彪轻轻关上了家门,因为公交车停运,他比往常提前了1个小时出门。当他一步三滑从租住的迪维娜电厂家属区走到位于水西路火车站的函件分发室时,还不到6点,分拣室只有他一个人在麻利地归置着当天需要投递的邮件,6点20分,他将装得满满的一袋函件挎在摩托车后座上,骑着摩托车往凤凰新区出发了。“龙井桥封路了,凉都花园这边坡陡上不去勒!”一路上有熟人提醒他。“到上不去的地方我推着走,反正不能把人家的函件耽误了。”正是由于他的执着和坚韧,他负责投递的凤凰新区近六千客户,没有发生一例函件滞留的现象。
第二天,赵益彪发烧到39.5度,但他仍坚持来到分拣室准备当天的投送邮件,最终晕倒在地上。同事及时帮他请了假准备把他送到医院治疗,途中苏醒过来的赵益彪死活都不肯去,他说:“就是感冒了,到诊所输点液就行。去医院得花不少钱。”同事们拗不过,只好把他送到离家最近的诊所治疗,并帮他请了两天假。他的同事说:“这是他从事投递工作9年来,第一次请假,此前,他的母亲去世、包括他结婚这样的大事,他都没有请过一天假。”赵益彪就是这样闷声不响干工作的人。
同事客户赞不绝口
攀谈中,同事们都说:“他是个好人,就是太老实了,工作上遇到困难从来都是尽量自己克服,不给单位添麻烦。”2006年,赵益彪负责的投递区域是该局最大的区域,而单位补贴给每个投递员的燃油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每个月他都要比别人多花不少油钱,但他从没在单位领导面前反映过,而是自己贴钱去加油,直到局领导对信函投递燃油进行实测考核后,将他的燃油补贴提高了,他才没再倒贴油钱。
一年一度评先选优年终大会就要召开了,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评给赵益彪,人家那种工作态度和精神哪个比得了?”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因业务不熟,把客户订的一份《中国老年报》送错了地方,让住在明湖高架桥恒康楼的这位老人几天都没收到报纸,待他终于摸清楚情况,将其订阅的报纸送交老人时,竟然被脾气不好的老人连人带邮件推倒在地。这事对他的触动很大,此后,赵益彪不再视分拣邮件为机械的劳作,而是根据函件类型、投送地址分门别类放进工作架的方格中,将每天的急件、快件默记在心,折叠、分包、装袋,日积月累不断提高分拣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小赵是个好同志啊,我儿子结婚,一个老朋友邮来贺礼,汇款单上地址没写全,要不是小赵熟悉我的情况,肯定就收不到了!”住在怡景小区的陈伯对两年前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就连恒康楼曾摔过赵益彪邮包的那个老人,最后也被他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感化了,得知邮政局要调整投递区域,赵益彪不再负责投递明湖高架桥一带的函件时,老人专门到邮政局,请求继续让小赵为他们那片服务。尽管后来老人没能如愿,但小赵却和他成了忘年交,投送函件路过恒康楼,不时会上去看看老人,直到老人年前去世。
他有幸福而温馨的家
2009年10月,35岁的赵益彪迎娶了他的新娘郑世梅。据说,这套50平米的婚房是一个熟人出租给他们的,市场价要600元/月,考虑到赵益彪的经济条件确实困难,只收350元/月,还提供了不少旧家具和电器给他们,生活用具十分简单,但小郑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们一群人落座不到10分钟,小郑就端上了热腾腾的茶水,很体贴地为赵益彪倒了一杯白开水,提醒他按时吃药。 简单的关心平常的问候,让小屋的温暖慢慢升腾。
在这个家里,长得清秀、性格开朗的小郑与木讷的赵益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言谈中,小郑对赵益彪和这个家都充满了希望。她说:“赵益彪人好又能吃苦,我们两个人一起努力,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