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剧照
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自去年年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近日,该剧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有关专家学者从人物刻画、叙事结构、思想高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了交流研讨,并一致认为,该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又一精品力作。
——编 者
逄先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同前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播放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相比,《解放大西南》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战略上实行大迂回、大包抄、大歼灭的新战略。这个战略是出其不意的。等到人民解放军基本完成大包抄态势的时候,蒋介石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这时已经注定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很快就要彻底失败了。另一个特点是,利用蒋介石的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的深刻矛盾,促进四川、西康、云南诸省敌军和平起义。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的解决国民党军队的三种方式之一的和平方式,在这部电视剧中反映得比较充分。
在策动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平起义方面,电视剧对我党的地下工作和隐蔽战线的斗争做了细致的反映,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是不为人知的史实,热情讴歌了那些长期隐姓埋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无名英雄人物,带有很大的传奇性色彩,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情节。这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很好的看点和亮点。
解放大西南这段历史,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们对这段历史还不像对“三大战役”那样熟悉,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也不是很多。因此,《解放大西南》是剧作者王朝柱同志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整部片子写得真实、细致、生动,有很强的可视性。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解放大西南》通过进军西南的全景式再现,通过对解放军“声北击东”到“大迂回和大包围”、从解放贵阳、解放重庆到川西决战和滇南战役、西昌战役的精彩呈现,在继续表现解放战争历史大背景的同时,又意味深长地揭示出当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腐朽到了遭受广大人民普遍唾弃的时候,它走向败亡的历史加速度就会超过人们的想象,没有人能挽救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该剧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新贡献。看完全剧,关于政党兴亡、政权兴亡的历史思考久久盘旋在观众的脑海之中,人们会由此联想到很多很多。
电视剧《解放大西南》引人的情节中还有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历史发现:就是决战大西南中,人民解放军最后追歼胡宗南兵团和宋希濂兵团的进军路线,竟然与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几乎就是同一条路线!所不同之处在于,当时的走向是由南向北,而这次是由北向南;当时是蒋介石大军追击工农红军,这次是人民解放军追歼蒋介石军队;当时是以工农红军胜利突围北上抗日为结局,这次是以蒋介石军队完全被全歼作为结局。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中国历史格局却翻了一个身。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的,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太多了,而优秀的电视剧就是一面知兴替的镜子。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我认为,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的问世,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盛事。
古人云:灭国必先去其史。反过来讲,强国必须重视历史。创作《解放大西南》,正是编剧王朝柱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和实践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成功范例。说他自觉,是自觉意识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整个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说他自信,是自信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一定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说他自强,是坚信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能够产生“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文化功能。《解放大西南》敬畏革命历史、珍视资源价值、精心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是对那种借历史伟人去包装明星、招徕观众、赚取票房的流行做法的有力匡正。
“解放大西南”是“三大战役”之后的又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由于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一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的强强联合、通力协作,使全剧在历史真实的新鲜感、揭秘性及深广度与艺术真实的权威性、生动性及典型化程度的尽可能完美统一上,攀登上了又一高峰。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录音、美术、音乐、化妆、剪辑、服装等创作生产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有力地保证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的诞生。
陈先义(本报高级编辑、文艺评论家):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有个非常令人不解的现象,那就是一提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有人就认为这是出力不讨好的劳动,理由是题材写了难拍,拍了难播,播了难收取投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难播和难收回投资两个问题。然而,《解放大西南》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那就是不是观众喜不喜欢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而是看你拿没拿出真正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又有品位的高水准的优秀作品。
《解放大西南》与以往的《大决战》等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的是,编导把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炮火纷飞的硝烟战场,而是放在将帅高层的斗智斗勇和战略决断上,因此比起炮声震天却只是给人以热闹的战场描写,这种手法给人的教益更深。作品重点放在写故事和人物上,而非只追求热闹却往往见事不见人的写法,为重大题材既表现重大事件同时又成功塑造人物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该剧的第二个特色在于,用巧妙的对比手法表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样一个真理。有些情节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比如作品开头对蒋介石和儿子在台湾登草山、中共领袖们在北京登香山的对比描写,就深刻说明和揭示了当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腐朽到了遭受广大人民普遍唾弃的时候,它走向败亡的路是没有任何力量能挽救得了的。当最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个接一个地彻底背离蒋介石,走向人民这一边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明白了“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句话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该剧在用艺术形式表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精神较量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
《解放大西南》的警示意义在于,任何时候也不能脱离老百姓。脱离了人民,就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必将一事无成。
王朝柱(著名编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共双方在大西南进行战略决战的胜败灵魂,就是《解放大西南》全剧的灵魂。
熟知中国战史的蒋介石主观地认为,只要关上“东有三峡、北有剑阁”这两扇大门,反共复国基地大西南五省就万无一失。然而,对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却做出两项部署:一是制订了“大迂回、大包围”进而达到大聚歼的战略方针,再是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声北击东”的策略。结果,川西会战仅仅用了57天就结束了,蒋介石只好怀着怆然的悲哀永远地逃出了中国大陆!
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的历史截取点,选在国民党最后在大陆彻底失败,因而除去重点描写军事战场外,还要去写我军在情报战线上建立的特殊功勋。虽说有关我军情报战线的历史鲜为人知,观众又喜欢看情报战场上的戏剧,但我清醒地知道,作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电视剧,它必须遵从军事辩证法自身发展的逻辑——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国共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较量,而敌我双方在情报战线所进行的暗斗则是辅助的战场。因此,就这部分内容,我着重选择了战略情报的获取、统战与情报工作的开展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3个点。
蒋介石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是我特别注意的地方。如今,由于“告别革命论”这个“伪命题”的大行其道,对蒋介石的评价似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近期,再加上蒋介石日记的公布,某些史学家竟然公开提出要重新改写民国史。然而,坚持唯物史观的史学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是听他怎样讲的,而是看他怎么做的。换言之,他的言行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还是开历史的倒车。就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在解放大西南这个时期的功过是有定论的。
同时,蒋介石面对“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悲剧现实,虽然没有上演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戏剧,但他也一定会怆然思痛、浮想联翩。作为艺术作品,只有写出蒋介石所谓复杂人性的另一面,塑造出的艺术典型蒋介石才会有血有肉,给今人和后人以更多的历史启迪和人生感悟。我认为这也是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的一大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