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铭文
编者按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思三创”活动精神,充分展示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本版从今日起隆重推出“‘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重大典型特别报道”专栏,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一批在我县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不断掀起学习典型、热爱典型、争当典型的热潮,推动全县上下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汉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韩愈在《师说》里这样给老师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更有人曾经给予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崇高的称谓。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当很多人开始崇拜金钱,沉湎于物质享受时,我们的一些人民教师,却自觉传承和发扬“为人师表”的古训,不断为“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好教师、好党员,她十九岁登讲台,至今从教整三十年,三十年里,她一心扑在教学上,把自己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她“重义轻利”,她“有教无类”,她热爱学生,她以身作则。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教师这个美丽字眼的纯净、神圣与尊严。
她就是我县跃龙中学葛明霞老师——县市两级优秀班主任、县名教师、县轻负高效双十佳教师、县“十佳爱心教师”、第二届“感动甬城学子的十大优秀教师”……

图为葛明霞老师正在辅导学生。 (记者 李江林 摄)
为了“教师”这个美丽的称谓
了解葛老师的人都知道,她很少有休息日。平时她辛勤工作,到了周末,又忙着为需要补习的学生义务补课,或辅导他们写作业。从曾经执教过的柔石中学到现在执教的跃龙中学,葛老师自己也记不清,她到底为自己的学生义务补过多少课,又有多少学生在她这里补过课。她唯一能说清楚的是,她从来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有两回实在退不回去的,最终还是用回到了学生身上)。
想一想啊,这么多年,当周末别人在清闲着,潇洒着,风花雪月着的时候,我们的葛老师却关起门来,在家里心无旁骛、心甘情愿地为她的学生(也有不是她的学生)静静地义务补课。这一补就是几十载,就是一个完整的青春年华!
葛老师为学生辅导功课,每次家长给她送钱,她总是说:“我不是为了钱,为钱,我绝对不会带你的孩子,把钱拿回去。”有些成绩进步快的学生,葛老师就对家长说:这些钱你给孩子当奖学金。
如果说她接受过什么物质上的报酬,那么她家客厅里挂着的那个大大的十字绣“福”字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这是2007届初三(4)班的家长送的。葛老师接手这个班级时,意外地发现班级里竟有24个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这些学生平时缺人管,很容易出问题,为此,葛老师忧心忡忡。在教学中,葛老师一发现这些学生成绩下跌,或者家长特别忙,孩子又特别调皮,就领着他们周末到自己家里写作业,义务给他们辅导功课。中考结束后,好多家长这样对葛明霞说:“葛老师,我们孩子在你这里读书时你不让我们上门来,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你总不能拒绝吧。”那个“福”就是这届学生家长送的。
在葛老师这里,学生从不分你的还是我的,只要有需要她就会义务辅导。
2008年,葛老师担任初一(8)班班主任。有个年轻教师任教另两个班级的语文,由于缺乏经验,到初二时,班级之间的距离渐渐拉开了。班主任老师心急如焚地找到葛老师,她帮着想了一些办法,但是起色不大。葛老师主动提出说,哪些孩子语文成绩比较差,我利用节假日,帮他们补补。班主任老师很感动,也有些不好意思,葛老师却说:“没事,作为段长,我有义务帮助大家。我希望我们每个班级都蒸蒸日上。”
于是一个特殊的补习班在葛老师家的客厅诞生了。葛老师帮他们夯实基础,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一年过去了,家长们怀着感激之情,纷纷给葛老师送来了补课费,葛老师能退的全都找了理由退回去,实在退不回去的,怎么办?她就用这笔钱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奖学基金,奖励学习进步的学生,资助贫困生,为他们买书,买衣服……
三十年教书生涯,无数次无偿家教,葛老师摈弃了功利,固守着内心的那份宁静,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人民教师”这个美丽而神圣的称谓。
“爱的教育”
教育是需要技巧的,但是葛老师说,教育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疼你的学生,爱你的学生。
作为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不分彼此,不论优差,爱你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甚至爱你未教着的学生。这是一种大爱。这种爱的背后是博大宽广的胸怀。
教育,其实更多时候就是一门“爱”的艺术。
有一年,葛老师所教的一个班级里有五朵“金花”,她们一个个面容姣好,身材窈窕,但性格叛逆,不思进取,在学校里颇有“知名度”。一次上语文课,内容是宗璞的《西湖的绿》,课堂上,葛老师从大自然的美,讲到人生的美,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葛老师从这群女孩的眼中读出了她们对美的渴求。她灵机一动,走到一位头上夹着花发夹的女生身边,取下她的发夹,对同学说:“老师也有一枚非常漂亮的发夹,很想把它夹在头发上,请大家给我参谋参谋,夹在哪一边好呢?”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好看。”“不好看,不会吧?”葛老师故意把头转向身穿吊带背心、头梳另类发型的被称为“五朵金花大姐大”的张同学一边,说:“老师相信你的眼光,你帮老师设计一下。”张同学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您用这只夹子夹在头上,人家会说您白痴,叫您神精病的。”“您的年纪和我们的妈妈一样大,怎么能用这小姑娘的玩艺儿?”“哦,是这样!老师年纪是大了点,可葛老师心里还是很喜欢,现在,一想到这种美丽不适合我,葛老师只能忍着心痛把这份美丽藏在心底了。我们学生有学生的美,这种美,美在自然,美在纯真,美在年轻,美在活泼,美在可爱。老师的青春已不再,我的心中是多么惆怅,今天的我哪怕是抓一抓青春的尾巴,也成了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可现在有些女孩子,却不懂得珍惜,衣着打扮,过早地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不管合适不合适,也不管漂亮不漂亮……”葛老师一边说,一边观察,这时她发现:张同学低下了头,另外几个女孩子的头也都低下去了……第二天,葛老师发现吊带衫不见了,披肩发也梳成了马尾辫。
张同学的性格有点像男生,非常倔强,对于老师,她一直是采用冷眼旁观的态度,虽然半学期下来变化不小,但成绩依旧毫无起色。其他“金花”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都提高了,她却一个人远远地落在后面,期末只考了三十七分。第二学期,葛老师试着从母亲式的关怀转向朋友式的关心,拉近与她的距离。平时与她多交流,上课多提问她,课间多表扬她。那天考试后,葛老师把她叫到自己身旁,替她面批,结果仍然只有四十分,葛老师却最后给她打了六十分。葛老师对她说,这二十分是老师借给你的,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及格。张同学感动了,当即表示了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的愿望和决心。借二十分,葛老师或许想不到,她这一借,对于一个学困生而言,给的哪里只是分数,还有巨大的信任、鼓励和无私的爱啊!从那以后,张同学就像换了一个人,她开始主动学习,开始收敛自己原本放肆的言行……中考时,虽然考了六十九分,她却十分惭愧地对葛老师说:“老师,没有达到您的要求,我真难为情。”
葛老师的班级里有六位单亲学生。家庭的变故使这群孩子变得异常脆弱。这些孩子,闭塞、敏感,自尊心特别强,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一学期来,葛老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
其中一个生长在特殊家庭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喜言辞,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在平时,葛老师都是寻找机会与这个孩子交流,但他的学习态度忽冷忽热,成绩起起伏伏,令人担忧。几番提醒,也无济于事。她从孩子的妈妈那里了解到,他每天在家里嚷着要爸爸,如果爸爸不回来,他也不想读书了。葛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每个双休日都把孩子带回自己家里,与她自己的孩子一起写作业,一起学习,还让大家主动与他交谈,与他玩耍。慢慢地,他开始融入孩子们中间;慢慢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一天晚上,葛老师接到了孩子妈妈的电话,母亲在电话的那头哽咽:“老师,您这样尽心尽力,我这个亲生母亲也自愧不如,我本来是想和他爸爸离婚的,现在为了孩子,我再也不提离婚了。”葛老师很欣慰,自己的一片诚心感化了一个母亲,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葛老师在每一届学生中考前都会给他们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其情殷殷,其心拳拳。她在信中回忆这一年大家相处时的一幕幕动人情景,细述他们成长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祝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激励他们“人,只要活着,就要奋斗”……这一言一语都化作浓浓柔情,敦促他们用青春之笔去绘就绚丽多姿的人生。
葛老师教育之路上的点点细节,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厚重的“爱的教育”,一条深邃绵长的爱的河流。
“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也如种庄稼,很多人只看见收获时那金灿灿的稻田,却看不到播种时洒下的汗水。
在跃龙中学的十多年时间里,葛老师所教的班级不仅成绩好,而且她的学生也看起来特别懂事。一些原本有这样那样诸多问题的学生,只要到她的手里似乎就能发生“质的变化”。为此很多人欣羡,也感到疑惑、好奇。然而,打开她的班主任手记,看看她对班级做的每一次“学情分析”,我们或者就能找到一些答案,我们能看到她为此默默地付出了多少。
葛老师在每一次新接班后,在每一回学生考试后,都会进行一次“学情分析”,说是“学情分析”,其实又何止于学情。从学生成绩到学生特点,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到行为,从学生类别到家长类型,归类、分析,问题、对策,其全面、细致简直就是一份“国情咨文”。
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才能对有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这每一次学情分析就是一次“庖丁解牛”,让葛老师对每一个学生了若指掌,也因此,她的教学、教育和班级管理总能做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葛老师说,她教学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情感的投入,也就是一个“爱”字。
“因为爱,所以爱”,就像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一种天性,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天职。这种爱,不图索取,不求回报,无私而神圣。
每到节假日,葛老师的家里总是挤满了来看望她的学生,或毕业的,或在读的,看着如桃李般芬芳的学生,葛老师的心中洋溢着为人师的快乐,学生不时的一句体贴暖心窝的问候,更是经常让她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对她而言,这就是最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与金钱、物质无关,那是学生心灵的“反哺”。
在葛老师眼里,她家中最宝贝的是放在客厅最显眼处的九百九十九只千纸鹤。那是她收到的最珍贵、最厚重的礼物。这里珍藏着一份令她感动的回忆,只要一想起来就让她觉得温暖无比。
那是2003年,葛老师因患重病住院。一天,她正躺在病床上。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后,病房的门推开了。她看见门口齐刷刷地站着一排鼻子小脸都被冻得通红的孩子,他们怀中抱着一个装饰精美的扎着缎带的小纸盒。他们一看到脸色惨白的葛老师,一个个未曾开口就已泪流满面。她强挤出笑容,对她们说:“哭什么,老师不是挺好的吗?过几天就好了,还可以给你们上课,还可以和你们一起堆雪人。”
过了半晌,班长叶冰怡开口了:“葛老师,今天要来看您的同学很多,班主任怕影响您休息,就选了我们几位把同学们给您准备的礼物带来了。”他们把一个纸盒放到了她的床头柜上。这里面会是什么?葛老师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啊,一瓶装得满满的细致又精巧的千纸鹤出现在她的眼前,多么美丽的千纸鹤啊,五彩缤纷,栩栩如生。
素有“小博士”之称的徐声亮推了推鼻梁上的那副大眼镜,一脸严肃,对她说:“葛老师,我们折千纸鹤的时候心可诚了,像陈常金,他折一只,嘴巴里就默念一句‘葛老师早日康复’。刘湘杨他们几个人,从来没有折过,就拼命学着折。”一边说,一边还比划,模仿着这些同学的动作。此时,她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校长潘建军曾在四所学校执教过,在跃龙中学与葛老师同事也近十年,对于葛老师,他这样评价:“她是我教书以来见过的老师中最好的一个,也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她这么优秀,却能始终如一地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尤其难能可贵。她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有强大的动力在支撑,那就是‘乐教’。因为‘乐教’,所以她能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一门心思地教书育人。她爱学生,学生也爱她;她善与人相处,对待同事满腔热情,她坐到哪个办公室哪个办公室就最和谐。在她的身上真正体现了‘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美德。”
因为业务精湛,乐于提携后进,语文组里那些年轻的老师都喜欢拜她为师。她在跃龙中学有一帮徒弟。大弟子袁聪莲对于师傅可谓知之甚深:“葛老师为人善良,她的身上有一种非凡的人格魅力。她总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经常跟她开玩笑,说她这辈子做老师算是入对了行,要是做法官肯定不合适,因为她的眼里都是好人。爱心与责任很多老师都有,但是能做到葛老师这样的却不多,也不容易。”
二徒弟郑灵飞当年在桑洲中学教书,受学校指派到跃龙中学学习一周,就这一周她就强烈地感受到了葛老师身上的魅力,葛老师的脸上总是满面春风,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她心情舒畅,而且葛老师对年轻教师总能无私地倾囊相授,真有如沐春风之感。因此,当她2006年考入城区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跃龙中学后喜出望外,后来每一年重新安排办公室,都是希望和葛老师坐在一起。她把葛老师视作榜样,视作自己教学路上的一根标杆。而这些年葛老师对她的帮助和培养,更让她受益良多。
2003年从乡下来到城区的徐老师也时常得到葛老师的热心相帮,尤其是葛老师身上的爱心对她触动很大,她说:“她尊重人,体贴人,时时替别人着想;她爱学生,爱家庭,爱同事,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语文组里几乎每个老师都受到过葛老师的帮助,尤其是新毕业的老师,因为初出茅庐,没有经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她总是主动地给予他们帮助,使他们能尽早地走上正轨。外地来的梁老师对此感触最深。她第一年踏上讲坛时,由于教的不得法,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成绩也出不来,为此她忧心忡忡,心里极为愧疚。葛老师及时地向她伸出援手,一次次坐到教室里听她上课,为她“把脉”,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给她指导。终于,慢慢地学生开始喜欢听她讲课,课堂上有了爽朗的笑声,有了智慧碰撞的火花,在葛老师的帮助下,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语文教师的快乐。
老师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葛老师的学生说,“她不仅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她关心我们一点一滴,从学习到生活小事,总是无微不至”;“葛老师的每一堂课时间都仿佛特别短,总是还没回过神就已听见了清脆的下课铃声,同学们总会抱怨语文课的时间过得太快,葛老师对此总是笑着说我们傻,我们却能听出她语气中的喜悦”;“葛老师并不仅仅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启蒙老师。她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教导我们做人应有的品格”;“她很疼爱学生,就像我们的妈妈,从不舍得骂哪一个学生,即使成绩再差、再不乖,她都一视同仁,在她的课堂中,每一个同学都有自信”……
葛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她这样说,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在教书育人上起到模范作用。她正是这样自觉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人生追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风雨三十载,她做到了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我就是喜欢教书”
“我19岁登上讲台,至今已有30个年头,假如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教师这个职业。我不是没有转行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另调工作、担任学校领导的机会。但我是实实在在喜欢做老师,实实在在喜欢与学生在一起。每一天是忙碌的,每一天是充实的,每一天也是美丽的。”这是葛老师博客里的一段话,质朴,却令人感动。
“实实在在喜欢做老师,实实在在喜欢与学生在一起”,这或许就是她为什么能做到多年如一日地为学生义务补课,却从不收分文的原因之一。
同事经常这样好奇地问:“葛老师,每堂课后总看见你笑眯眯地回来,每一次上课你都是去赴喜宴一般,怎么这么高兴?”葛老师这样回答:“你想啊,我们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为什么要与自己过不去呢,更何况我们面对的都是十分可爱的孩子,看到他们一张张鲜活的脸,就像看到自己的昨天一样。在我眼里,给学生每上一堂课,就是一次爱的享受,一次美的旅行。怎么能不高兴?”
一个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是幸福的。葛老师无疑是幸福的,因为教书育人对她而言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是幸福的,充实的每一天是幸福的。她这样形容自己走过的30年教育之路,“我是在教育这块黑土地上快乐地耕耘,在语文教学这块芳草地上愉快而诗意地行走。”
诗意地行走,所以她不是把教书育人当作一份职业,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30年来,她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语文的园地里诗意而幸福地行走。
她的语文课堂像是一座精美的花园,里面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就是小花小草也自有一抹亮色和风情。她的讲课像涓涓细流,时时抚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她的学生总幸福地抱怨——语文课的时间怎么过得特别快!
30年来,她更是时时牢记斯霞老师所说的“蹲下身子同孩子们说话,做老师要有一颗慈母童心”,她就如一条流淌不息的母亲河,滋润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心田。
教育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受得起辛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其背后的付出更非一般职业可比。对于葛老师,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本来有转行从事清闲一点工作的机会,也有担任领导的机会,但是都被她一一婉拒谢绝了。她的理由很简单——我就是喜欢教书。看到她每天都起早摸黑,加上身体又不好,家人不止一次提出给她换一个岗位。但是葛老师说:“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做,要选择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那自己的人生也没有乐趣了。我喜欢教书,喜欢学生,苦点累点,心里却舒畅。”三年前,星海中学新建成,县教育局领导经过研讨希望她能过去担任副职,她也谢绝了。她这样答复:“我这个人,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担任领导职务我不合适。”
葛老师说,“我就像是一个挑夫,前面的筐子里是我的两个孩子,后面的筐子里是我的学生,一边是我一辈子要面对的人,一边是要托付给我三年的人,我小心翼翼地挑着他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一边有了一点闪失,我的人生就不完美了”。就是这样,每一天,她甘心寂寞,拒绝门外的繁华与喧嚣,一心一意做着她喜爱的工作。
“我就是喜欢教书”,所以她能够每天顶着晨曦到学校,披着夕阳的余晖回家,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她每一日的工作几乎都超过十个小时。
“我就是喜欢教书”,所以她虽然身患重病,也放不下教鞭,舍不得孩子。像她这种身体情况,完全有理由不担任一线教学工作。但是学校语文教师紧缺,她顾不上多休息,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就提前到学校上班。
“我就是喜欢教书”,所以寒暑假当别人还在休闲放松时,她就开始提前准备下学期的课。
“我就是喜欢教书”,所以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娱乐,她的老公说:“我这个老婆,除了教书什么都不会。”而葛老师自己说:“我哪有这个时间啊!现在学校年轻优秀的老师这么多,我稍微放松一下就落后了。”
“我就是喜欢教书”,于是教书成了她为之奋斗不息的事业,她在其中耕耘,也在其中收获;于是教书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教书也提升了她的人生价值,让她如一颗明亮的星星般,璀璨辉煌。
……
三十年教育生涯,葛老师硕果累累,但是她自己却很低调——“我真的很平凡”,她反复这样说。然而,透过她朴实的言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那颗高尚的灵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葛老师的教育生涯正是对教育家陶行知这一名言最生动的诠释。
她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老师,是这个浮躁时代里教书育人的楷模和典范,是一个大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