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交通报》2版刊登一则题为《给北京“少堵一小时”多一点掌声》的评论文章,文中提到“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6.6%,工作日平均拥堵时间同比减少一小时……”。笔者读罢,是乎对北京治堵工作取得的成绩心里得到些许慰藉,也为将来中国大中城市的治堵工作看到了一线希望的署光,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过早乐观,治堵工作还将是困难重重,而且这项工作也将是任重而道远。
堵车,在当今的中国,已成了一大“特色”,不仅北京、成都、重庆等大都市堵,就连地市级中小城市也开始堵了起来。首都北京被人们戏称为“首堵”,山城重庆也被群众虐称为“堵城”,这些都说明了生活在这些拥堵城市居民的无奈。这些怪谁呢?也许管理者们都会说,谁叫中国人口多,谁叫中国车辆多,但是这些都不足为造成中国堵车的理由,主要是中国城市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落后的管理措施,要让中国的大中城市不堵车,那才是怪事哩。
再者,就是中国人都有攀比之心,喜欢攀比,不管是否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大家都以“有车为荣”,很多熟人朋友一碰上,“你有车了吗?”、“你买车了吗”成了当今民间流行的口头禅,逼得很多人都要打肿脸充胖子,即使节衣缩食都要买一辆车来玩玩。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买得来我也买,收入高的买高档车,收入一般的买个中档车,收入低的买个低档车甚至买一辆“二手车”来开开,显示出“我也有车了”,也许是就是这些原因是造成中国汽车拥有量骤增,造成中国大中城市拥堵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在大街上,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是公交车里人们挤得象插竹筷子一样,恨不得见缝挤人,而另一方面却是跑在大街上的小汽车里,却是多数车辆只坐着一到两个人,造成资源大量的浪费和分配不均,也就是说,中国少数人要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制造汽车使用的材料、汽车行驶时使用石油和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占用的空间)。有权威人士作过统计,中国仅有20%的人群要消耗70%的公共资源,而占人口大数的80%仅才消耗30%的资源,这也许又是中国的另一大特色。
如何治堵,如何让城市交通更加畅通,一直是中国大中城市相关管理部门的头痛问题,曾经有专家和学者提出开“免费公交”、“错锋上下班”、“车辆限号限牌行驶”等措施,均没有根本解决到城市拥堵的问题。笔者一直思考着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是否也可以借鉴税务部门增收个人所得税的做法,也来个“劫富济贫”,让城市这个公共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比如增收停车费额、收取城市行驶车辆公共资源使用费和排污费。但是在实施之前,要先责成有关部门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征收标准。也许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城市的公共资源分配更加合理,真正建立起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体系。可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才能真正治得了“堵”,才能真正的让城市交通更加顺畅起来,让大家都走得了,走得快。等到我们的城市不再拥堵,交通快捷顺畅时,那时我们的心情才不会再被“堵得慌”,我们大家的掌声才真正地发自内心的,这样的掌声才会更多、更热烈。 (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