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个春日的午后,刚刚拉完猪饲料回家的安龙县新桥镇富新村村民韦永华坐在自家的崭新楼房里品茶休息。过几天,韦永华家的10多头小猪就要出售了,又将给他带来10000元钱的收入。每年通过能繁母猪养殖可以带来两窝小猪仔和七八头大猪的饲养。韦永华家每年都可以通过能繁母猪养殖增加3万到5万元的收入。
富新,半土半石的山村。以前,富新不叫富新,而叫“曷村”,“ 曷”是布依话的谐音,意思是“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为了支持国家水电工程从南盘江畔搬迁到新桥的现在富新。富新村2个组,居住着从天生桥电站搬迁来的纯布依民族138户536人。
回忆起10多年前的生活,韦永华认为“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韦永华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作为水电移民搬迁到这里来十多年的时间,除了国家给我们解决了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外,由于自身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前七八年一直发展不起来。我们与镇政府的距离不远,但却要绕来绕去的走山路,将镇政府给予我们的发展路子全堵死,全村群众的生活贫困不堪。”
村民们说,10年前,全村除了国家补助新修的房子外,没有一幢新楼房。男人不愿出门干活,女人不愿外出打工,老想靠国家给的扶持款过日子。村外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姑娘纷纷往外嫁,村里的光棍比比皆是。进入村里,到处粪便横流,蚊蝇漫天,人们捂着鼻子走路,挽着裤腿仍难以下脚。
然而,10年后一个村主任的到来,一个产业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扶持,彻底改变了富新村的生活面貌。
2007年,外出务工的村民王彩兴回到富新,并于2008年当选为村主任,王彩兴希望改变家乡的贫困,他利用自己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时学到的知识判断,富新要摆脱贫困需要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王彩兴的想法和县、镇党委、政府的政策不谋而合。王彩兴说:“我没有想到,富新期望通过产业发展摆脱贫困的想法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王彩兴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发展农村养殖”的机遇,带领全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用好庭院空地。2008年,王彩兴自己家里搭建五个养猪圈,养猪20头。在他的带动下,富新村从2008年开始养猪,当年养了130头,以后逐年扩大。
经过三年的努力,富新村成为有望成为新桥镇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全村的生猪养殖已经发展到现在的550头,猪圈总面积达5400多平方米,全村户均生猪养殖达4头,人均1头多。在富新村,许多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生猪养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村家家住楼房,每栋楼房都要20多万元。”
2007年,富新村的韦阿叏老人60岁,她不再干农活,靠两个儿子每年给的1000多元钱生活。到2011年,已经65岁的罗元英却这样告诉儿子:“我也可以种养猪,我也可以努力找钱,每年2万元没问题,而且以后还要努力超过你们。”
目前,全村100%的自然组通水泥路,道路干净整洁;全村已全部解决了饮水难问题;全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80%;2010年全村人均产粮650公斤,人均纯收入6500元。全村100%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病有所医。到处呈现新风尚、新气象,新农村的气派,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新村”。
在带动村民生猪养殖的过程中,王彩兴用所学到的养猪知识在自家开办了免费的“农家课堂”,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无养殖不成户”的富新,仅生猪养殖一项全村一年就有100万元收入,人均18000元以上,新桥镇人大主席杨述燕说:“这个纯移民村的发展事实打破了‘无工不富’的神话。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扶持下,富新在十年间实现了从‘要钱为了活命’到‘养殖为了发展’的飞跃,把一个穷字当头的移民村变成了全镇民主法制示范村、全镇的小康示范村。”
谈到富新村的未来,王彩兴说:“我们要把所有通户路全部硬化,形成路路通;实施美化家园工程;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群众的收入;抢救布依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生态村建设,开发‘农家乐’,把富新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