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结合点 服务试验区
——看毕节学院如何办好“区域特色大学”(一)
到毕节学院采访,漂亮的教学楼房、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草木氤氲的环境,学生昂扬向上的学习情绪,给人勃勃生机的感觉。一些充满感动的话题,常常在师生口中提起——
彝学研究院退休老教授陈英,84岁写入党申请书,8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90高龄了,仍然在编写彝文辞典,还给学生们义务上思想政治课。
计科系的陈忠和郭勇,分别是赫章和威宁两自治县的人,且陈忠是高位截瘫的残疾人。4年的校园生活中,瘦弱的郭勇义务推着轮椅与陈忠一同上学,让陈忠度过了充满爱心的大学时光,两人双双入选2009年度贵州省高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
新疆维族青年阿里木,每年把沾满羊肉串味道的5000元助学金送到学校,学校为他专门设立了“阿里木助学金”。这虽是全校数目最小的一笔助学金,它的社会效应却很大。受阿里木精神感染,全校自强不息、乐于助人蔚然成风。在毕节城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毕节学院的学生戴着红袖章充当义务交通安全员……
这是一所充满创新、却又秉承传统的学校。建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的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70余年风雨阳光,毕节学院为毕节地区培养了大批教育战线的人才。“只要进入毕节试验区的每一所基础教育学校,都有毕节学院的毕业生担任骨干教师或管理者。在近几年的特岗教师招考中,毕节学院的毕业生占了整个毕节地区名额的30%。”不争的事实,展现着这所学校对于毕节地区教育发展的分量和贡献。本着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宗旨,2005年3月9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和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毕节学院正式建立,毕节地区终于有了自己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批示:“将毕节学院确定为西部开发扶贫办学的教育试验基地。”
时光荏苒,转眼6年,毕节学院“快中加好”,成绩斐然。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学生就业率实现了90%以上,新开设的工科专业实现了100%的就业率。是什么动力驱动毕节学院出现这些生动的风景?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院长张学立说:“准确的办学定位和不断的探索创新。”
作为一所新建的院校,毕节学院从筹建之初,学校的定位便紧扣了毕节试验区的主题。“开始时,毕节存在建‘师范学院’和建‘综合性大学’之争。”陈永祥说,毕节学院作为从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和毕节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院校,如果选择建本科师范院校,有比较成熟的教师队伍。然而,根据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毕节地区的各个领域需要大量的各类实用型人才。由于毕节属于西部贫困地区,多年来外面高校毕业生要么对毕节缺乏了解,不肯进来;要么所学专业不对路,无法在毕节找到发挥的平台,要么嫌毕节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毕节需要有自己的大学,培养适合自己建设需要的各类学生。于是,立足于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节学院在中央、省教育部门和毕节地委行署的倡导下建立了。
毕节学院建立后,办学方向很明确,就是服务于毕节试验区,如何与毕节试验区同发展,共进步,在服务中培育优势,在服务中形成特色,袁贵仁部长明确要求:“把学校办成试验区人才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文化宣传基地和咨询服务基地,成为地方性、应用型、多科性,有特色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就业竞争是当今高校能否获得生存发展的集中体现,而做好自身的科学定位,是学院获得生存的根本所在。陈永祥说,毕节学院作为新升格的二本院校,生源质量没有优势可言,按照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业务上“合格建设者”的培养目标,毕节学院培养人才的角色定位着眼于培养教学、生产的一线人才,是既有一定理论,更要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型“高级蓝领”,以及走进学校就能教书育人的中小学教师。围绕着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三型人才”标准,毕节学院开始建设自己的专业和学科。立足于毕节试验区对于教育人才的长期需求,毕节学院不忘自己的“老本行”。毕节地区作为西部贫困区域,文化的落后是导致经济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毕节试验区是700多万人口的贫困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尚需巩固,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教育事业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有着几十年师范教育积累的毕节学院,教师教育毫无疑问成了兴校之基。“发展毕节试验区的基础教育,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毕节试验区的中小学教师,既是新阶段毕节学院的重要使命,又是毕节学院办学特色最现实的选择。”毕节学院院长张学立说,在毕节学院现有的28个本科专业中,有师范专业6个,师范兼非师范专业13个,师范专业比例占了68%,学校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为毕节试验区基础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毕节试验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新型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三大基地的实际,毕节学院加大了工科类专业建设力度,组建了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办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等5个工科类本科专业,以及煤矿开采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3个专科专业,引进工科专业师资近80人,目前有工科在校生1278名,已培养工科毕业生500余名,已开始在毕节的工矿企业发挥作用。
围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好区域性特色大学,毕节学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追求效果。毕节学院还根据毕节地区有50多万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7%的实际,开展助残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围绕毕节试验区的地方特色,成立了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研究所、草业生态研究所、采矿与安全工程研究院、化学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等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开展了彝学研究、黔西北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和逻辑学研究等人文社科研究,在科技创新、特色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承担专业培训方面服务毕节试验区,从而培育优势,形成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