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舟已成为铜仁市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之一。

今年6月16日,中国龙舟公开赛在铜仁市鸣锣。来自贵州、广东、香港、澳门等省(市、特区)的18支队伍,在锦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
此前,该市已连续两年举办了与龙舟有关的赛事和文化节。龙舟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每年端午赛龙舟,早已成为绵延几百年的民俗。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指导中心授予铜仁市“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其实,不仅仅是城市品牌得到扩张,近年来,该市旅游产业取得长足进展:
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近119万人次,同比增长81.2%,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52%。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7%;
201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3.5万人,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总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73%。
今年1至5月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7.9%,实现旅游总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47.7%。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撬动了第三产业和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去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63亿元,高出一、二产业的总和。
“独美于铜仁”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市不产铜,却拥有一流的山水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
据统计,全市具有较高禀赋和开发价值的资源多达41处,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国保单位东山古建筑群、十里锦江、天生桥、周逸群烈士故居、沈从文祖居地、南长城起点遗址、徐福后裔茶园山、云林仙境、挞扒洞等景区景点。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喜成说:“铜仁市山环水绕,旖旎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此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也十分厚重、丰富多彩。”
然而,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往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与邻近的凤凰县相比,铜仁旅游开发时间晚、发展速度慢,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大大低于对方。
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滞后,旅游进入条件差,其次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景区、景点带动。
近年来,各种发展机遇接踵而至。扼黔、湘、渝交通要道的铜仁,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除建成铜仁·凤凰机场和渝怀铁路外,去年,开建了铜(仁)至玉(屏)高速和杭(州)瑞(丽)高速铜仁段,连接沪昆客运专线的铜仁至玉屏城际快速铁路也进入了前期工作,铜仁·凤凰机场正在扩建,届时可起降波音747型飞机。未来几年内,将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
而更为突出的有利条件是自身的区位优势。铜仁地处梵净山和张家界、凤凰之间,是黔湘渝黄金旅游线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之一。2009年起,铜仁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梵净山旅游开始井喷,有力地带动了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地委委员、市委书记李建说:“铜仁市是黔东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铜仁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如何发展,就得找寻新的支点与杠杆:构建黔湘渝商贸、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市场运作’手段加以发展。”
政府主导下的铜仁速度
市长陈代文说:“近年,地委、行署提出了‘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动六个新跨越’的发展战略,这给铜仁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良好机遇。全市已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政府不缺位、不越位,着重制定规划、执行规划,重点主攻城市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近年来,该市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高起点编制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铜仁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铜仁锦江12半岛旅游规划》、《东山古建筑群保护规划》、《锦江水上风情旅游区开发规划》等。
此外,该市还委托中南大学编制了《“十二五”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以上;全市接待旅游量突破800万人次。
近年来,铜仁城带给很多游客的感受是:变大了,变美了,变得干净了。这得益于该市三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
3年来,铜仁市积极实施城市扩容和品位提升,对城建的投入超过20亿元。去年,该市抓住全省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在铜仁召开的机遇,大力发展城市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13亿元实施了36个重点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业发展。
有人说,3—5年的活路,铜仁一年就干完。
目前,城区的道路骨架基本建成,完成了对主次干道的白改黑。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功能进一步完善,原来,该市仅有一个如同晒谷坪大小的锦江广场,如今,新建了民族风情园、火车站休闲广场、花果山广场、三江公园等7个公园和广场。
铜仁因水而灵动和秀丽,该市做足锦江“水文章”,投入巨资对锦江进行综合治理。在下游新修一个水电站,将水位提升5米,让市民更易亲水,还可以增加水域面积,局部改善气候小环境。在两岸修建步道和栈道,改善进入条件。实施亮化工程,让夜晚的锦江更美丽。此外,还投运了游船,开通了夜游锦江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该市加强“整脏治乱”力度,城市卫生和秩序得到根本好转,市民文明程度也得到大大提升。
招商引资项目带动
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紧靠政府投入和自身积累远远不够,必须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入外部力量参与,大力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近年来,铜仁市先后引进客商修建了大明边城、云林仙境等景点。大明边城占地3000多亩,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水上游乐等为一体的主题人造景区。现已完成龙舟基地工程。
该市还引入客商投资2.5亿元,参与中南门古城的保护性修复与改造。今年5月,投资4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旅游商品一条街正式对游客开放。
目前,该市正在与主营旅游业务的上市公司三特索道接洽,拟把九龙洞景区的经营权转让给该公司,并让后者改善景区的进入条件、提升产品品质、开拓客源市场,将景区打造为全市的旅游龙头。
此外,该市还引进客商建酒店、餐馆。已有多家客商进驻民族风情园经营饮食,该园已成为全区接待水平最高、接待能力最强的饮食园区。此外,继温州大酒店建成投运外,华骏酒店和江华国际酒店正在装修,今年底前投入使用。
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大大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全市有各类酒店262家,床位6500张,其中,星级饭店7家。
铜仁名片

九龙洞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铜仁城东17公里。是一个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内有7个大厅,洞长2258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已向游人开放3个大厅共12个景区。洞内钟乳石林立,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各种石花、石幔、石鸟、石兽随处可见,栩栩如生。其中高20米以上的钟乳石柱有数十根之多,最高一根高达39.98米,直径16.4米,为世界罕见,国内之最。

十里锦江
发源于梵净山的大江、小江分别自江口和松桃而来,在铜仁城中汇集,并逶迤东去洞庭。锦江碧波粼粼,两岸奇峰林立、峭壁嵌绿,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珍贵的文物古迹。有诗云:“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
十里锦江风景区主要包括武陵小苏州、锦江十二景、锦江公园、水晶阁、铜岩等景点。如城南的铜岩,大小江汇合于此,有一巨石屹立江心,任凭波涛汹涌,都不会淹没和倒塌,其上曾多次建有亭阁,故此景点又称中流砥柱。

东山古建筑群
该建筑群始建于明初,清代续修,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构。类别丰富、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55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庙宇、城墙、码头、民居。庙宇依山而建,民居以江为屏,多为前店后宅,周以高墙围护,内辟若干天井。多为四合院,亦有三合院。而西部的川主宫则为会馆建筑,系巴蜀客商集会地。这些古建筑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集中反映了铜仁600年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边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
2006年,该市将城内的这些文物联合申报,统称为铜仁东山古建筑群,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版图片由铜仁市委宣传部提供)

风光旖旎的锦江,图为水晶阁美景。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锦江夜色,如梦如幻。

近年来,铜仁市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图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露天表演场——民族风情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