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38.11万辆,同比增长56.99%。其中5、6月连续创月出口量新高,6月出口量超过8万辆。全年有望超过历史最高点2008年64.4万辆的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美,也很鼓舞人心。但是在数字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还处于一个无序状态,不少自主品牌仅仅把进军海外市场当成出口贸易,没有网络、没有售后服务、基本是打一个枪换一个地方,这样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恶化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形象。
在一些地区自主品牌汽车刚开始凭着价格优势,销量还不错,可是因为质量不过关、口碑不佳、没有售后服务,到最后不得不全面退出该市场、甚至连累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也不得不退出该市场,还给中国制造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
知名媒体记者闾丘露薇曾在微博里透露,班加西一份民间杂志撰文夸奖中国汽车,说这些从卡扎菲的兵营里面发现的皮卡车,很耐用,运送武器一流。但是接下来,闾丘露薇通过实地调查,却发现“中国制造”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美好”,闾丘露薇在文章里写道:
“‘有些中国车真的很糟糕。’这样的评论我(闾丘露薇)在利比亚听到很多,翻译告诉我们,他的朋友开着一辆中国车,结果一用力,把刹车杆拔了出来。
这样的出口,即使数量再好看,也失去了意义,自主品牌之所以转战海外市场,就是希望能够借助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形象,获得新的增长点,把海外市场当成一个简单的大卖场、当成赚钱的工具的做法无疑会葬送自主品牌的海外之路。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自主品牌车企——奇瑞汽车就意识到了把出口粗暴地理解为卖车的风险和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在海外市场不断深耕的过程中,奇瑞汽车逐步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海外发展模式,从简单的“走出去”——向国际市场出口整车产品,逐步过渡到“走进去”——建立基地,扎根海外,立足全球市场。
所谓走进去,就是要融入市场的策略,将奇瑞的技术、品牌乃至企业文化输入世界各地,并与当地市场在产品性能要求、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实现高度融合,即要做到产品本地化(适应性开发),营销本地化,人员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尊重当地宗教、风俗习惯等)。并针对各海外市场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一整套管理和营销模式,为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研发方面,奇瑞将国内的安徽、北京、上海以及东京、都灵、澳大利亚等海外研究分院为基地,充分整合全球研发资源,逐步建立起全球统一的通用研发平台。同时,针对国际市场,强化海外市场的适应性和国产化研发,有效支撑奇瑞产品规划以及在品质方面的提升要求。
在采购体系上,奇瑞实现通用采购平台化管理,建立全球供应商管理系统,选择全球最合适的供应商纳入管理系统,并建立与供应商的快速联动机制,实现全球采购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辅以适应性和国产化采购,进一步提升零部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同时,在国际竞争中的短板项目——售后服务和备件供应保障上,奇瑞也下足了工夫。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售后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产品销到哪里,服务网络就覆盖到哪里的目标,为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高质量售后服务。同时,专门成立了售后服务国际培训中心,提高海外经销商的维修技能,来提升了奇瑞汽车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正因为坚持走进去战略,奇瑞汽车成为了中国首个出口突破五十万辆的汽车品牌,目前产品销售遍及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从2003年起就一直蝉联国内轿车出口的冠军,目前出口量占据中国乘用车行业的半壁江山。
总结起来,“走进去”战略就是以自主创新技术输入、扎根本土化、品牌国际化。“走进去”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二次改造和二次设计,使之更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更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而这无疑是自主品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只有走进去,才能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尊重和诚意,真正喜欢上这个品牌,成为这个品牌的忠实拥趸。
对于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如果单纯地追求海外市场的销量,像在国内市场一样打价格战,无疑于饮鸩止渴,最终会把海外市场也经营成自主品牌的“滑铁卢”,只有真正扎根海外,真正走进去,靠品牌而不是靠低价生存,自主品牌的海外市场才可能有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