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验黔北 干群奋起抗旱
■ 旱灾导致214.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
■ 遵义市启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三级响应
■ 全市已投入抗旱救灾资金上千万元,抗旱工作有序展开——
进入7月以来遵义境内持续高温,全市遭受了更大范围的旱灾。今年1月至5月下旬,遵义市降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6成。至7月31日止,第二轮旱灾导致全市14个县(区、市)受灾,其中余庆、道真、桐梓、遵义县灾情较为严重。烤烟、玉米、水稻、茶叶、蔬菜等农作物受损严重。截至7月31日,全市受灾人口达214.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68.14万,饮水困难大牲畜9.77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12.83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5万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1.96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全市需救济人口达47.23万人。
据遵义市气象局局长刘建国介绍,8月4日晚到8月5日,遵义市将有一次降雨过程。目前全市气象部门正准备人工增雨作业。
各地有序应对旱情
面对灾情,遵义市减灾委于8月1日紧急启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三级响应,市民政局下拨市级救灾资金40万元,并派出工作组深入余庆县灾区一线,重灾县按预案要求及时启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响应,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记者获悉,全市各级各部门投入抗旱救灾资金已达上千万元。
目前各地民政部门把解决好受灾群众在饮水、口粮、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桐梓县县委、县政府把抗旱救灾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启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三级响应,投入资金50万元抗旱救灾,成立了由县领导任指挥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旱救灾指挥部。民政部门重点监控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饮水和口粮问题,实行干部“包保”责任制。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务川自治县财政安排20万元抗旱专项经费,划拨到乡(镇)用于抗旱救灾保民生;习水县政府划拨专款130万元(其中30万由市政府补助),用于群众改补种物化补助。
针对旱情,余庆县委、县政府规定在抗旱救灾期间,国家公职人员一律不得请假,暂停休假。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坚守抗旱救灾第一线,确保工作有序展开。
8月2日,记者在市农委了解到,针对持续的旱情,全市已有5万多亩稻田实行了水改旱,以期减少旱灾损失。
干部群众合力生产自救
面对灾情,各地积极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在凤冈县王寨乡,随处可见村民铺着长长的管子抽水引水抗灾的场景。官塘村村民王习玉匆匆地朝着王寨街道方向赶。他告诉记者,他家的稻田有一半在河边,可以抽河水灌溉,家里用来抽水的汽油用完了,这会儿正赶着去街上买汽油。面对灾情,王寨乡多次组织民警、义务应急救援队给全乡受旱灾严重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水,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用水。
旱情来袭时,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连日来,遵义县万名党员干部奋战抗旱一线,帮助群众“解渴”,引导科学抗旱。当前正值水稻孕穗、辣椒盛果和烤烟、蔬菜等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全县受灾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为了科学抗旱,县政府制定了抗旱保苗工作方案,划拨100多万元用于抗旱专项经费,并做好所需农机具、水管、柴油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确保能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避免出现“灾后灾、灾加灾”现象。
抗旱不仅是关键时刻“抗”,更重要的是平时就要做好水利基础实施的管护与监测,才能确保“有水可抗”。遵义县鸭溪镇把水源监测活动作为水利建设常规工作,旱情来临时,300余名干部很快就帮助受灾群众找到水源并开展打水井、监测人畜用水卫生等工作,全镇礼品西瓜、番茄、辣椒等现代农业受损也相对较轻。据了解,遵义县针对部分水库汛期不敢蓄水、汛后无水可蓄的情况,在“十一五”期间就多方争取筹措资金1.2亿元对110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新增蓄水量2650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9.5万亩,为缓解旱情提供了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