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漫天飞,虚实真难辨 朱慧卿绘(人民日报发)????我该相信谁的调查(民生视线)
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事实上,统计数据本身并无罪,可人们往往喜欢滥用统计工具来支撑自己的立场,而不是反映真实情况。
如今,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越来越多,并日益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和心态。面对海量的数据,该如何分析辨别?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正点率、物价涨幅怎么和我感受不同?
统计数据常是“一篮子”项目的全国综合水平,往往与个人感受不一致;某些指标或算法有特定的含义
去年下半年以来,看着菜价、肉价一路飙升,退休职工田英开始关心起CPI。不过每个月和自己的家庭账本“对账”时,田英总会很疑惑:“我账本里的肉价、菜价都翻一两倍了,房租也涨了两成,可当月CPI还是个位数,这统计局的数据是不是造假了?”
和田英一样对官方数据抱有怀疑的还有常在京沪之间出差的薛先生。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统计,2010年民航航班正点率为75.5%,可这个数据与薛先生的感受大相径庭。“怎么可能这么高?我去年跑上海,就没一次准点过!尤其是世博会期间,航班延误一般都要两三个小时!”
为什么这些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与百姓的生活体验不一致呢?
一是人们往往喜欢用少数商品的价格水平或服务水平,与相关部门统计的“一篮子”商品或服务项目的综合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如田英的账本仅记录了自己家附近农贸市场的菜价和自家的房租变化。而统计局公布的CPI构成分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价格往往有升有降,而且各分类的权重也不同。
二是人们往往喜欢用某一地域的价格水平或服务水平,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如,薛先生就是用自己经历的某一条航线某几个航班的准点率,与全国范围所有航线所有班次的正点率相比较。
三是人们对某一调查的样本及统计口径不了解。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包括统计方式、统计范围等指标。统计方法又包括抽样调查、全面统计等。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统计结果。例如,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就是个狭义口径,购建房款支出不包含在内,只统计实际发生的房租、供暖费、维修费等现金支出。而且该调查样本有80%以上是自有住房户,20%是租房户,因此样本中的“零房租”大大拉低了最终的平均支出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