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方面有何新招?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如何?呈现怎样的变化轨迹?9月中旬,记者随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的工作人员深入泰州4家“记账户”一探究竟。4家“记账户”都是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成为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原始数据采集对象的。他们每天记录全家的收、支“流水账”。大到月工资的收入,小到一把葱的支出,全要一一记录在册。通过四本“流水账”,居民生活变化可谓尽收眼底。
【现场一】记者第一眼看到老王(依据相关法规,“记账户”姓名不得公开,下同),是在他的24小时都不能脱人的工作岗位上泰州海陵区迎春社区的一个电动自行车车库。50岁的老王10年前和妻子一道从泰州渔网厂下岗,身患痛风、高血压的他,上有老母、下有女儿,四口之家属于低保边缘户。下岗后,居委会给他提供了车库管理员的就业机会。
“最困难的时候已过去了。和去年这时候比,今年全家收入翻番了。”在老王家,说起现在的生活,他始终面带微笑。他给记者看他家8月的收入账:1日,老王领工资1000元、为一家企业装配电脑板收入950元;10日,大学毕业刚工作的女儿在缴了社会保障后领工资805元;20日,领调查户津贴40元;22日,妻子领工资1500元;26日,母亲领退休工资1446元。
点评(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住户调查处负责人毛健):老王一家收入的增长,主要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实现了充分就业。今年,除女儿开始工作外,原来打短工的妻子也在北京红墙月嫂泰州店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而整个泰州城区,今年上半年居民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45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17人。
【现场二】在喧闹的泰州高港区江平中路上,45岁的刘先生和妻子守着他们的建筑机械经营部已有14年了。当初做生意,他们本出于无奈。“我原来工作的泰兴建筑机械厂破产了,职工工资没钱发,厂里给大家折了一点配件。为了卖配件,才搞起这个经营部。”刘先生说。
人都是逼出来的。刘先生现在有点庆幸当年的选择。高港区成立这十几年发展很快,他的生意一直红火,全家收入跟着“看涨”。两三年前,刨掉支出,全家一年能余个两三万块,现在能余个五六万。门面房也由原来的1间发展到3间。“我们能有点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扶。我是按定额缴税的,定额已三四年没有变了。每年600块的工商管理费,两年前也免了。”
点评(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队长丁卫平):随着居民自主创业的增多,来自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也在递增。今年上半年,泰州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增35.5%, 下转A7版
上接A1版 占人均家庭总收入的11%,比重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刘先生家收入的改善,除了自身努力外,和经济大环境、政府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现场三】走进靖江市斜桥镇富民村61岁的刘大爷家,堂屋日光灯外壳上的一个燕子窝,立马让人感受到一股农家气息。他家收入堪称“多元”:刘大爷是个买卖猪仔的经纪人,平均每月能从中收入1500元;妻子每月有5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养的两头老母猪,今年已下仔36头,全年预计收入5000元;家里3亩6分田,每年纯收入约2800元;每年从政府领取各种种田补贴300多元;两年前参加新农保后,每月领取250多元。“今年要是把老母猪下的猪仔都养起来,赚得就更多了,”笑呵呵的刘大爷最后居然说出一句“口号”,“还是社会主义优越啊。”
同在富民村的老杜,5年前干过村长,现在是龙天公墓的管理员,月收入1300元,此外,每月还有360元的退养金。妻子算是“高收入人群”了,除了1470元的退休工资,还凭着车工技术在村里一家企业打工,月收入2300元。在模具厂上班的儿子,年收入4万元。家里2亩多田,每年也能带来近2000元的收入。老杜很满足了。“最近三四年,家里每年都能余个六七万。去年我们花60多万帮儿子在靖江买了一套84平米的婚房。”
点评(国家统计局靖江调查队副队长赵明华):和城里人一样,农民也主要靠工资吃饭了,这是近几年靖江农民收入结构的一大变化。今年上半年,靖江农民工资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比5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多有关。目前,靖江农民务工,从以前的以外出为主,变为外出、本地两条腿走路。像富民村的这两户,基本就是在本地就业的。而且,农民务工的工资标准今年也提高许多。瓦工去年日工资80元,今年就涨到了150元。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总统计师王忠华分析指出,近年来江苏居民收入增长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一是居民增收速度总体有所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明显快于“十五”时期。二是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明显。随着离退休养老金等标准的逐年提高以及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全省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其他收入增长。
居民收入七年倍增,堪称江苏“民生幸福工程”的最大亮点,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强调的“居民收入是在剔除物价因素后实实在在的翻番;倍增不仅仅是平均数倍增,因为平均数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倍增应带有越来越多的普惠色彩”,赢得广泛好评。而泰州四本“流水账”表明,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虽非易事,但人们有理由对其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吉强 杭春燕
本报微评
城乡居民收入,最关切百姓幸福的“体感”。幸福感受,腰包最有发言权;幸福指数,收入多少最有权重。走进“记账户”,直击“小账本”,我们看到的是一例例有说服力的数字,更看到一步步正在上升的“微笑弧线”。这是来自底层的幸福表述,这是来自基层的新闻记录,这更是江苏大地民生幸福追求的生动观照。 李 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