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房楼道里是否全部要装休闲凳、小区里栽种的绿树是不是每户居民都欢迎、晒衣架上要不要添横杆……这些天我在长宁区各个街道采访该区今年的百项惠民工程,有很深的一个感受:政府改变惯有的“自上而下”思路,把老百姓的意见作为民生工程的主要决策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加减法”。
楼道休闲椅的“减法”
“每次经过,总要停下来坐一会。”王老伯笑着对我说,一边指着3楼的一张折叠椅。这张楼道便民休闲椅就装在3楼的一堵墙上,平时软垫紧贴墙壁,需要时放下来就可坐。王老伯住在新泾镇定威小区的6楼,“一下子从底楼爬到6楼,真有点累。”他说,快70岁了,每次上楼总要在这张小椅子上歇一会儿。
在新泾镇,很多6层楼的老公房没有电梯。不少老人住在五、六楼,爬楼梯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负担”。为老公房楼道装休闲椅被列入长宁区新泾镇的实事工程。原想在10个老公房小区的3楼安装1000把休闲椅,出乎意料的是,居民对此的质疑声远多于赞扬声。有的说楼里装休闲椅是浪费,时间久了还落灰尘;还有居民认为狭窄的过道里放椅子反而是个安全隐患;也有3楼居民反感在自家门口装个椅子。
“在反复听取居民意见后,原打算装1000把椅子,到最后只安装了244张。”新泾镇市政科科长任亮告诉我,镇里一些老公房是当地农民动迁房,他们有串门聊天的习惯,镇政府在征询居民意见时,不少人提出不如把装楼道椅子的钱花在新装或维修小区公共部位的休闲椅上。根据居民的需求,镇政府在几个小区的公共绿地等新装了200多个椅子,维修1100多只老旧休闲凳。
小区绿化的“加法”
天山二村是个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城区,因为价格便宜、生长又快,水杉成了当年小区绿化的首选。然而,设计先天不足,树与树之间间距太小,离楼房又近,几十年后水杉成了“扰民树”:挡住了底楼居民家的阳光,还滋生虫害。街道开居民座谈会,大多数居民希望移植水杉,也有部分居民坚决护绿。
众口难调,如何解决居民多样化需求,既有绿树,又不妨碍居民生活?天山街道和居民、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多次商议,集中民智,决定把水杉移植到离居民楼5至10米的“边角料”地方,原来的地方加种冬青等矮小绿化,既营造了树木葱茏的优美环境,又不影响居民楼采光,绿化面积还因此增加。
在百项惠民工程中,长宁区各个街道(镇)根据不同特点都做了些“加加减减”。华阳街道在安装晒衣架时引起居民争议,有的要求在晒衣架上增加横杆以方便晒被子,有要增设小圈圈挂衣物的,也有反对新增晒衣架的。街道都反复与居民沟通,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
这些天我在长宁区的各个街道采访时发现,街道负责人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办民生实事不在于投入的多少,而是要以老百姓的切实需求为导向。只要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问题,即便投入很小或减少了数量,也同样是一个民生大项目。这“加减法”的“玄妙”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 本报记者 袁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