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旱区石阡超前实施应急水源工程见闻
【现场:百米溶洞深处取水】
顺着陡峭的崖壁下到100余米深的山谷,打开3个手电筒,一行人摸索着走进溶洞,行走300多米……这不是在探险,而是去全村近2000人的水源点查看水情。
9月23日,在特重旱区石阡县本庄镇石头溪村,村支书李太文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进溶洞。“少说也有二三十次”,在前面带路的李太文说。
石阡是特重旱区。记者一路看到,路边的树叶无精打采打起了卷儿,农家房前屋后的小竹林被活活渴死。“稻谷、包谷、红苕等农作物几乎是全军覆没。”李太文叹息。
村民们说,从去年11月起,就没有有效降雨。80多岁的老人张少全回忆,这么干旱,他还从来没遇到过。正在山沟里打谷子的李宏正说,这丘田往年能打20挑谷子,如今已收割一半,只有一小编织袋,不到30公斤。
村民们要走两公里山路到上坝田、谢家湾去挑水,一上午只能挑一挑。而在近点的零星出水点,守水的群众排起了长队。“整整等了10多天,才守到两挑水。”农妇王群说。
7月中旬,村里召开党员干部会,大家统一思想:当务之急就是找水。散会后,村干部分头找水。
不久,在村旁的溶洞找到水源,大家立即向镇、县报告。很快,县水务部门派人来实地勘察,确定由供电部门负责电力线路,水务部门负责管道、水池等建设,群众投工投劳。
短短8天,当地群众在溶洞里新建了一个蓄水池,救命水通过水泵从百米深的溶洞提到了村子里。
村干部组织排班分时分片供水,每户人家5分钟,大约10来挑水,能管三五天。“现在实行定时抽水,每天两小时,大约能抽16方水。”李太文说。
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新寨组修建一座容量更大的蓄水池,能装160方。为了选址,干部群众跑了不少点,最后选中了村民马阳昌家门前的一块地。“为了全村人的饮水,自己吃点亏没什么。”老共产党员马阳昌虽有不舍,但还是让出了田土。
石头溪村正忙着给群众安装自来水管。除地势较高的少数农户需要进行二级提灌外,该村7个组120多户,以及村小学的300多名学生不久后将用上自来水。
本庄镇副镇长黄晋告诉记者,全镇4个水库全部干涸,3条中小型河流全部断流,最多时4万人饮水困难。
本庄镇如今有大大小小的应急供水工程40多个,覆盖了全乡25个村。通过这些水利工程,该镇约2万名群众告别了饮水难。
【背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石阡县是我省旱情最严重的县之一。1至8月,该县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7至9成。全县15座小(二)型水库有12座干枯,267座小山塘干枯,25条河流断流,1280个小水池、小水窖干枯。
截至9月18日,旱情已导致该县24.5万人、71588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全县农作物受灾42342公顷,成灾38109公顷,绝收3429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
【延伸:筹措抗旱救灾资金2310万元为群众解难】
旱情肆虐,但记者在石阡县看到,不少重旱区的群众却饮水不愁。县水务局局长李正东说,水务部门早在4月份就超前谋划,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摸底调查,首批确定了77处应急水源工程,投入479万元,目前80%已完工,缓解了重灾区群众的饮水问题。
面对持续旱情,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抽调600多名干部,深入全县294个重灾村,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齐心协力抗大旱。
目前,全县已筹措抗旱救灾资金2310万元,其中合理调剂、利用抗旱应急资金700余万元,在18个乡镇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156处,帮助群众开辟新水源103处,缓解了21.87万人的饮水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