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毕节10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贵州石漠化治理最为集中的毕节地区被人形容“山穷、水枯、林衰、土瘦”。这是20多年前多数村寨的真实写照。就像贵州人曾说“纳威赫,去不得!”指的就是毕节地区的纳雍、威宁、赫章三个县。
毕节改革试验区23年来,坚持开发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而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这三大矛盾,毕节试验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还要努力实现跨越发展。请听《情牵大乌蒙》报道组发来的报道:
此次我们采访看到的的确是层层大山,走的路坡度很陡,山谷很深,地形极其破碎。橙满园村支书说:我们没有平坦的土地,原来的时候种玉米,多数年份一年不够一年吃的。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面对“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毕节地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办改革试验区。以改善生态、发展社会经济为目标,融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23年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生存发展共赢的路子, 毕节地区有了明显变化。
我们采访的橙满园村,原来叫“南关村”,人们都把南北的“南”形象的说成困难的“难”,原来这个村一年种粮半年吃,半年吃野菜。可是,当我们来到村边,映入眼帘的却是铺满山的果树,夏橙、脐橙、雪橙,苹果、梨树,一年四季都有挂枝头的果实,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青瓦白墙的漂亮农舍和满脸喜悦的农户。
农户:以前住茅草房,90年开始种橙子,现在盖了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种了一千棵果树,年景好,年收入在10万左右。
毕节试验区提出生态建设发展,使这个村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种果树,日子才好了起来,果树让橙满园的村民脱贫致富,两个相近的村子合并,他们就改成了今天这个形象的名字“橙满园”。
乡书记介绍:农民人均纯收入,87年咱们是196元,到10年,咱们已经4500以上了,森林覆盖率87年还不到19.5%,10年已经接近88.32%,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森林覆盖,都有果树,变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20多年持续的生态建设,当年水土大量流失、满目荒山疮痍的景象,现在已逐渐被青山绿水取代。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最令我们欣慰的是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生态的环境又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我们的森林覆盖率由初期的14.9,去年达到了4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千多平方公里,经济实现了大发展,生态环境实现了大改善,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样一些路子,没有留下环境的后遗症,它实现的是良性循环。
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毕节实验区还有更长的路必须实现跨越发展,站在这个新起点,如何牢牢把握三大主题,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发展,毕节实验区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考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