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零时起,在国家发改委公布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300元后,本市主要加油站纷纷降价。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内93号汽油降价0.24元/升,最新售价由每升7.85元下调为7.61元。这是国内汽、柴油价今年来首次降价,也是4月7日来时隔半年后的首次调价,是今年的第三次调价。(10月9日《京华时报》)
盼星星、盼月亮,老百姓望穿秋水,终于盼到了“两桶油”降价的消息。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激起舆论好评,相反,倒引来了不少网友恶评。油价下降本是好事,老百姓为何不领情?
首先这是因为,降价姗姗来迟,已经让人意兴阑珊。上次降低是在去年6月1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230元和220元。这次降价距离上次降价,已经过了整整16个月。在这16个月期间,总共涨了四次,分别是今年4月7日、今年2月20日、去年12月22日、去年10月26日。只见涨,不见跌,老百姓早就望眼欲穿了。
其次,涨多跌少。笔者查了自2009年6月1日以来的12次调价,其中9次涨价,3次降价。这9次涨价,涨幅最高的一次,每吨涨价600元,基本上都是三四百元。而仅有的3次降价,分别是2009年7月28日,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2010年6月1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230元和220元;2011年10月9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下调300元。涨多跌少,一看便知,不仅涨的次数多,而且涨的幅度达,这是不争事实。
最后,基于前车之鉴,公众担心下次涨得将更多。正如有网友所称,“油价降了两毛,希望不是为了过几天涨五毛做准备。”“涨的时候就直线上升,降的时候就螺旋下降!”(见9日《北京晚报》)这种担心绝非多虑,从以往的情况看,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先是象征性地降点,过不了多久便狠命地涨,到头来,两次降的还不如一次涨的,最终还是老百姓吃亏。
吊诡的是,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并不承认国内油价存在“涨快跌慢”的问题。“从国内市场看,为减缓国际油价上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国家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控,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应提高70%以上,但实际仅上调了50%左右。”打量这些话,其弦外之意就是,本来应该涨得次数更多,涨幅更大,发改委手下留情了。这显然经不起推敲,当国际油价120美元/桶时,我们的汽油7元/升;而国际油价82美元/桶,我们的汽油则是7.61元/升。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油价与国际并不同步,正所谓跟涨不跟跌,涨快跌慢。
当然,这与国内成品油价定价机制有关,即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油价定价机制调整油价并无不可,问题是,为何一轮到调整油价,基本上都是上调,而罕有下调,究竟是定价机制出了问题,还是相关部门出了问题?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不可能只涨不跌,也不会涨快跌慢、涨多跌少。而且,值得关注的是,既然调整价格需要按照定价机制,那么,调整幅度由谁说了算,能不能降幅大、升幅小?
如果成品油定价机制,屡屡让消费者误解,或者屡屡对国人不利,那么能不能改革这一定价机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承认,价格机制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调价周期过长、机制透明度不够等问题。既然如此,不妨抓紧改革,正如有学者所称,受欧债危机影响,国际油价低迷,正是成品油调价机制改革的好时机。发改委应抓住机会改革,使成品油价格机制对市场更加灵敏。(秦淮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