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节小坝镇中屯村:村里来了个汽车厂 |
来源:贵州汽车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2日 10:49:14 |
 |
|
上海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同心”思想和有关重要批示精神,把参与毕节实验区建设作为推动“同心工程”,打造“同心”品牌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扶贫帮困,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到毕节实验区考察投资,助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
把教育帮扶作为着力点,利用上海教育资源优势,帮助毕节试验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育水平。民革上海市委依托新纪元教育集团,与纳雍县签订教育帮扶协议,所属学校免费安排48名学生就读、接受40名教育干部挂职锻炼、培训41名骨干教师;为纳雍、织金县1万多名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共投入资金约260万元。民盟盟员徐方瞿教授到毕节支教;上海中华职教社组织7所职业学校与毕节地区联合办学,已接受340名学生赴上海学习;举办毕节地区校长培训班等。
把开展扶贫帮困作为重要内容,为学校和医院捐赠设备。上海市工商联协调落实上海长峰房地产有限公司、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捐赠1000万元,支援赫章县小水窖和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建设;民革、致公党、台盟市委等为贫困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改善学校条件;民进市委协调美中慈善基金会为当地医院捐赠价值450万元的医疗设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到毕节试验区考察投资,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建上海委促成会员企业上海子木实业有限公司在黔西县投资3000万元建成魔芋种植加工厂,日加工魔芋40吨。
上海市委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以智力帮扶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为实验区培训人才,增强实验区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为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创造条件,促进工作形成制度化。(记者 李 凯) |
|
上海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同心”思想和有关重要批示精神,把参与毕节实验区建设作为推动“同心工程”,打造“同心”品牌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扶贫帮困,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到毕节实验区考察投资,助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
把教育帮扶作为着力点,利用上海教育资源优势,帮助毕节试验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育水平。民革上海市委依托新纪元教育集团,与纳雍县签订教育帮扶协议,所属学校免费安排48名学生就读、接受40名教育干部挂职锻炼、培训41名骨干教师;为纳雍、织金县1万多名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共投入资金约260万元。民盟盟员徐方瞿教授到毕节支教;上海中华职教社组织7所职业学校与毕节地区联合办学,已接受340名学生赴上海学习;举办毕节地区校长培训班等。
把开展扶贫帮困作为重要内容,为学校和医院捐赠设备。上海市工商联协调落实上海长峰房地产有限公司、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捐赠1000万元,支援赫章县小水窖和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建设;民革、致公党、台盟市委等为贫困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改善学校条件;民进市委协调美中慈善基金会为当地医院捐赠价值450万元的医疗设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到毕节试验区考察投资,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建上海委促成会员企业上海子木实业有限公司在黔西县投资3000万元建成魔芋种植加工厂,日加工魔芋40吨。
上海市委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以智力帮扶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为实验区培训人才,增强实验区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为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创造条件,促进工作形成制度化。(记者 李 凯) |
|
离毕节市区20多公里,有一个普通的马路村庄——小坝镇中屯村。2009年之前,全村4000多人中,有1000多个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谋生,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
2009年底,中屯村发生了件“大事”——— 一个叫“力帆时骏”的大型汽车制造厂,要在中屯和邻近几个村征地建厂。从那以后,这个小村庄发生了巨变。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走访。
“我和老公去年才回来,之前一直在福建的工地上打工。他有技术,是电焊工,在外面干了十几年。去年听说力帆汽车厂要招人,他便带着我一起回家发展。”张静边搂着不到一岁的儿子边介绍。
张静说,回来后,丈夫就在厂里上班,焊钢架,修厂房。每天一大早出门,忙到晚上7点才回来。
“在厂里收入还可以吧?”记者问道。
“每个月4000多块吧,比在外面打工还高点儿。”孙坚说。
“那在家门口打工肯定舒服多了哦?”记者问。
“肯定啊,以前在外面打工,省吃俭用,一两年才舍得回一趟家。现在既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妻子在一旁插话。
“我们电焊组,大家干活都很有劲头。有个技术好点的,经常加班,最多的一个月拿了一万三千元。”孙坚用手指比划着,似乎这个数字就是他的奋斗目标,“厂房的活儿基本上快完了,等设备都安装好了,我们就正式转做车厢焊接,既然回家了,就好好干。”
一旁的村委会副主任孙友说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陆陆续续回来了。如今,在力帆厂里上班的有800多人。
村里的乡村柏油路边,有6个大棚。60多岁的孙善齐老人告诉记者,他是给村里的“老板”帮忙的,一个月工资1300元。
“这个棚里养了600多只肉鸡,那个种的是草莓,剩下那几个种些青菜、香葱、萝卜。”老人一一介绍说:“这些菜都被力帆汽车厂预定了,每天都要送个百把斤。”
这些大棚的主人叫孙全华,前几年在外做泥水工,力帆汽车厂来了后,颇有头脑的孙全华就回村搞起了蔬菜定点种植,收入可观。
村里的另一位致富能手聂克飞则是搞绿化,为力帆等企业提供绿化景观树。仅2010年,纯收入就达23万余元。
不远处就是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的新厂房。正是上班时间,厂区内的停车场,整整齐齐地停放了上百辆摩托车。“都是工人们买来上下班的。”村委会副主任孙友说:这两年,村里不光多了很多摩托车,有十多家还买了小汽车。
厂区里的路边,摆放着几辆刚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大卡车。在一排排标准化厂房内,记者见证了从钢板、塑形、喷漆到整车组装的全过程, 全都是标准化生产线。
汽车厂的老总马伟亮声音洪亮:“我们虽是民营企业,但我们的目标是全国汽车行业第六。我们生产的卡车,11月1日就可以投放到市场销售了,主要往东盟出口,明年大概可以做到100亿产值,‘十二五’期间要做到300亿,可吸纳两万人就业。对于毕节小坝镇来说,这还只是开始,我们来了,上百家配套厂商也会来……”
这时,记者身边村委会主任胡开荣的手机响了,铃声音乐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
相关阅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