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坝人的文化生活
劳动时报记者 殷坤明 崔晓飞 孙妤
10月19日晚间,小坝镇小坝村。
气温骤降,细雨霏霏。原以为大家都会窝在屋里取暖,谁知,8点左右,街上涌来许多村民,兴高采烈地朝着村公所聚拢。记者远远听见锣鼓喧天,也跟去看个究竟。村公所门前的空地上,几十名妇女穿着鲜艳的衣裳,合着整齐的节奏敲打着手中的锣鼓,笑得格外灿烂。
领队的李荣幸老阿姨告诉记者,从前的小坝村一到了晚上,就冷清得很难见到一个人。村民们吃过晚饭后,不是在家打麻将,就是串门摆龙门阵,几乎没有出来开展过活动,生活很单调枯燥。
自老年协会去年9月成立以来,吸纳了80多名50岁至80岁的老年会员。白天,她们大多在街上做小生意,晚上几乎雷打不动要到这里集合排练。她们目前拿得出手的节目就有30多个,包括歌唱、舞蹈、话剧、快板等多个种类,主题多是展现百姓美好生活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眼前正在表演的妇女都是村里老年协会的会员。
69岁的颜祥哼是老年协会的会长。令记者惊讶的是,他一条腿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告诉记者,这是先天性的。所以他虽然满腔热情,却无法亲自参加活动,只能偶尔上台吼两嗓子。“自己不能跳无所谓,看到别人跳得开心,我也就开心了。”
66岁的孙良才把孙子也背来了,他指着跟前的大鼓自豪地说:“这是我们8个老头凑了1200元钱买来的!”
“我们的舞蹈演出服就有10多套。服装是在网上订做的,好看又便宜。今年,老年协会走遍全市10多个乡镇,开展‘婚育新风走进乌蒙大地’巡回演出,得到群众一致好评噢!”57岁的胡庆明骄傲地说。
在村里另一拨文艺骨干——青年文艺队的活动室,大块展板上贴满了青年文艺队的演出留影。“这是我们参加毕节市政府、反贪局举办的宣传反腐倡廉主题文艺汇演。这是我们参加世界人口宣传日活动为宣传计划生育排练的节目……”
原来偏僻冷清的小坝村居然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这是记者始料不及的,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为小坝村带来了繁荣;同时,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也是夜生活日渐丰富的缘故。
令记者感叹的,不仅是农村老百姓对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执着追求,还有人们发自内心的接受、支持,甚至主动参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充满感情的肢体语言和歌声,诉说着他们得到实惠后的满足与快乐。
由此可见,政府致力于发展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当物质基础的改善带来思想领域的升华时,饮水思源,懂得感恩的百姓必将用他们最朴实的嗓音,唱响党民一心、共谱和谐的主旋律。
家乡建起汽车厂能人小卫发了家
黔南日报记者 罗红 宋巍巍
“买个车开,一家人有吃有喝。”这是小卫小时候的梦想。
“小卫”是村寨大伯大妈叫惯了的小名,其实,他的真实名字叫孙善卫,一个健壮能干的青年,家住毕节市小坝镇中屯村。
不到两年时间,小卫有了车开,一家住上了“洋房”,稳定年收入至少10万元,乡邻寨友亲切地称其为新时期“暴发户”。谈及现在的一切,小卫亲友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坦露心迹“不敢想象”。
探究“蜕变”何来?小卫谦虚地总结:经验积累+勤学苦干+市场机遇。记者在村寨农家“洋房”里与小卫促膝交谈:14岁初中没毕业,小卫怀揣梦想,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先后到过云南、广州、江苏等地,中途成家后,就立即携同新婚妻子“南征北战”,前后一干就是整整17年。“真难熬啊!”坚强的小卫常常慨叹。内心最大纠结来自家乡孩子“爸妈,我想你们!”的电话问候。为此夫妻俩哭过、长久失眠过。
31岁那年,也就是2009年,小卫接到父亲的“加急电话”:“家里土地要被征用了,你快回来!”
土地流转和征用的手续办得很顺利,回乡接过1.6万元的土地征用款,欣喜之余,小卫又犯愁了,这点钱购车跑运输还不够,但企业建厂房,农户搬迁建房,显然是个发财的大机会,进城务过工的小卫看准这个发财机遇,下决心向亲友借了3万元。见过世面的小卫,随后又产生了“融资”的想法,请一位老师做担保,在当地信用社贷了3万元,共计用7.6万元购置了一辆农用车,没日没夜地干起了运沙生意。随后,看准机遇的小卫又大胆购置了一台搅拌机,发动全家“奔钱途”。
“我每天休息时间不到6小时啊。”但小卫却很得意地说“这两年我挣了上百万,平均每天至少有1000元以上的进账。”村支书孙善辉开玩笑:日进斗金,现在的小卫不一般。
汉屯村农民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遵义广播电台记者 李俊 宦博
10月19日至20日,记者走进毕节市小坝镇汉屯村,与村民一同感受到了工业化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2007年,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入驻毕节小坝镇中屯村以来,相邻的汉屯村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家找工作,部分村民还尝试创业。
汉屯村村民靳光强原来在广东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力帆厂入驻小坝镇后,去年他回乡参加力帆厂招工考试,成了一名产业工人,每天上午7点,他就身穿蓝色的工作服骑摩托车去力帆厂上班。“现在家乡工厂也多了,回来干工资也差不多,还可以照顾家里面。”
汉屯村村委会主任靳天杰说:“在力帆厂未驻进小坝之前,我们村外出打工的人员有800多人。但是力帆厂入驻之后,外出打工的人就大规模地回来了,现在在外面打工的也不超过400人。”
目前小坝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达17家,工人有2万多人。汉屯村的村民孙善杰第一时间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去年他率先在村里租用土地种植了50亩蔬菜。一些村民还来到孙善杰的蔬菜基地上打工,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工业的发展让汉屯村民们高兴的事很多,可以在本地找工作了,蔬菜有销路了,土地升值了。
一位转型农民的工作“截图”
毕节日报记者 胡晓涛
自2009年12月力帆时骏振兴集团进驻这个远离毕节市区的山坳后,机器的轰鸣声就将这里沉睡的大山吵醒,包括中屯在内的村庄都跟随“躁动”起来。远在上海一家魔术贴生产厂当了3年厂长的胡光军也嗅到了商机,回来在力帆时骏的场平工地开了4个月的工程车后,便转行干起经销蔬菜的行当。
10月20日凌晨3点10分,胡光军发动了小货车。汽车的轰鸣声特别清脆,吵醒了宁静的村庄。
这样的天气还不算是最坏的。“不管天晴下雨,风霜雨雪,我们从来没有关过一天的门,毕竟有这么多工人等着我们供应的蔬菜。”胡光军把汽车的雨刮打开后介绍说,现在,不仅力帆时骏振兴集团食堂,还有其他很多工地的食堂所需的蔬菜都由他配送。
“力帆时骏的到来,让我们村男女老少都有事做,处处都是商机。譬如小坝这个地方,以前一个赶场天才能卖1头猪,现在一天要4头才够;我家租来卖菜的这个门面,以前才800元一年,现在要6000元。”胡光军边开车边和记者聊着。
3点50分,胡光军把车停在了蔬菜批发市场的停车场。这个批发市场对于他来说,已太熟不过了。不仅是近两年来他每天凌晨都在此度过,而且以前他就在这个市场干了10年的果蔬批发。
回去的路上,胡光军介绍说,从来没有想到小坝会受到如此的关注。自力帆时骏的入驻,许多大型企业也随之而来,小坝镇也因此被定为经济开发区。“不仅如此,环北高速公路、开发大道、小坝大道等路网正在小坝的范围内开始修建,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意还会越做越大。”
8点一刻,胡光军整理好蔬菜后,才和记者一起在路边的一家早餐店吃早餐。这是很少有的事,但在吃早餐的这点时间内,妻子舒永阳就打了两次电话,说有客人等着送蔬菜。
回到蔬菜超市,胡光军开着配送蔬菜的面包车又开始忙碌起来,一直要到下午。
第二天凌晨,胡光军又将开始新一天相同流程的工作,也将继续演绎着小坝村民们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或现代市民蜕变的传奇。
中屯村农民按月领“工资”
黔西南日报记者 尤立宪 邓伯祥
在5平方公里的中屯村,建设了力帆骏马汽车制造厂。厂区建设征用了3200多人的土地。
“建厂之初,我们对以后的生产生活都很迷茫:土地征收了,我们以后吃什么?房屋拆迁了,我们住房如何解决?”73岁的村民孙师松说,没想到土地被征、房屋被拆后,却给他们带来这么可喜的变化。
针对中屯村失地农民的吃饭住房问题,小坝镇在抓好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工作的同时,筹资7000多万元,按黔西北民居的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修建了安置房245套,并配套水、电、路、讯、绿化、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和劳动人事保障部门联系,为中屯村失地农民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才半年,我们每人每月就拿到了198元的养老金,真是太好了。”村民孙师松说,让他更意外的是,今年7月份后,养老金还增加到了276元,听说还要往上增加。“原以为土地被征用后没吃的,现在看来,比没征用前划算多了。”
记者了解到,2010年,中屯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00元上升到6500元。去年中屯村被定为毕节市生态庭园、和谐家园、致富庄园、文化乐园、特色家园的“五园”新村精品示范点以来,各级部门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硬化了通组公路12公里、串户路21公里、院坝60000余平方米,帮助群众新建黔西北民居91户1650平方米,改建249户19920平方米,还新建了中屯村生态小公园。
村民们都说,现在大家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住房漂亮了,用钱更方便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毕节速度”让农民圆了新居梦
铜仁日报记者 宁坤强 尹嘉雄 杨树洁
今年55岁的苏祥云是个老党员,曾当过8年兵,有31年的党龄了。两年前,他的家在毕节市小坝镇中屯村,祖上留下的6间木房,历经沧桑,破旧不堪。他有3个子女,如今都已成家。
10月19日,苏祥云站在自家新房的3楼,手指向前方一个大型工厂,对我们说:“我的家,两年前就在那儿,如今,那里全变成工厂了。”
苏祥云说的工厂,就是全省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投资约33亿元,占地约2000亩的力帆骏马汽车制造二厂。从征地到第一辆载重货车下线,力帆二厂用时不到两年,创造了“毕节速度。”
两年前,苏祥云在毕节市一家企业打工。“一月收入几百元,全靠勒紧裤带,省吃俭用把娃娃些盘了出来。想修新房,简直就是一个梦想。”
说起曾经的居住条件,苏祥云眼里噙着泪花:“以前,因为房子破烂,家庭穷,好多女娃儿都不愿意嫁给我儿子。”
力帆企业落户小坝镇后,苏祥云的房子被征收,按照补偿标准,他的木房,可换400多平方米的新房。新房仅用了1年时间,就建成交付给村民使用。
今年7月,苏祥云一家搬进了别墅式的农家新居。抚摸着镂空花窗,苏祥云感慨万千。
力帆开创了“毕节速度”,也成就了苏祥云的第一个梦想:新房梦。
三个村庄的融合与蝶变
毕节试验区网记者 骆弟莎 刘庆虎
站在力帆厂门口远眺,坐落在半山腰的金钟社区在秋雨中若隐若现,社区里全是“穿斗枋、矮墙群、坡屋顶、小青瓦、雕花窗”的黔西北民居。恍惚间,这青瓦、白墙、烟雨,让记者有江南水乡的错觉。
毕节市小坝镇金钟社区是一个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由该镇中屯、河尾、水塘3个行政村的被拆迁村民共同组成的新型社区。如果不是走到社区办公室的门口,看到门口摆放的社区介绍,记者会以为这是位于城郊的某高档别墅区。
据介绍,在未组成金钟社区以前,中屯、河尾、水塘3个村的村民收入主要靠劳动力输出和务农。在居二路没开通之前,这里偏僻、闭塞。“以前的村子到处是稀泥,卫生也差,晚上出门要打电筒,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到这里”王书记有些自嘲地说。2009年这里的人均年收入2600元,而今年初步估算到年底,人均年收入能达到6500左右。力帆时骏的入驻,不仅实现了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希望,还带动了当地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兴起。社区里的村民,由于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征用了,政府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凡家里有符合力帆厂招用条件的人,可优先进入力帆厂;开农家乐的,政府办理手续,补助5000元的起步资金;开农家超市的,政府补助货架等优惠。到目前,金钟社区已经有了4家农家乐,5家农家超市。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位于社区南面的那座山叫“金钟山”,金钟的地形就如一口倒挂的金钟,据说“金钟社区”名字来源于此。在金钟山上,视野之及,是金钟社区规划整齐的黔西北民居,屋顶是一排排的太阳能热水器,整洁的水泥路穿行在房屋间,沥青路的主干道,行行路灯排列整齐,这俨然就是一个小城镇的阵势。
夜幕中,社区路灯亮了,温暖的灯光给社区平添了几分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