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主体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抵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二、 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实际事例入手,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自生活。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把生活中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再经过思考,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动机。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从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求篮球场的面积;教学统计图时,让几位学生先汇报自己的身高、体重后,出示简单的统计图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教学,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这不仅增强了学生浓烈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产生持久的探索数学知识的动机。
三、采用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与教师共同或单独地发现知识的由来,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潜能”,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方法,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如教学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的操作活动,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设计好的脚印上一步一步走到终点。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正方形的各边有什么特点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新知。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如何证明自己发现结论的情景。
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操作、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确定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加大探究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透视出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思维价值确切、思维指向明确、思维空间宽松、思路要求完整。
2、注重动手操作,加大探究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又有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3、倡导民主氛围,优化主动学习的环境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成功的教师都注重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功。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平等、宽容、尊重、理解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起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而且因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心理喜悦,逐渐地养成敢于探索的积极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倾向。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一般都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的办法,往往使一些学生感到外力迫使产生不情愿的态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认识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他们的感知和发现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鼓励那些不爱发言或怕说错了的学生大胆发言。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情景探究活动中养成的积极态度,则直接地促进了学生健康个性和不怕困难的人生态度的初步形成。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
1、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火花,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家长分苹果。家长说:“我分给老大1/3个苹果,分给老二2/6个苹果……”家长的话还未说完,两兄弟就大叫起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这位家长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谁分得份数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2、 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