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期,日军封锁了国际援华物资海空运输线,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线,以越南海防港为主干的西南线已经被截断,所有国际援华物资,必须从中印公路(从印度的利多经密支那至畹町)运到昆明,再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到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1941年(民国30年)11月1日,经中央国民政府批准将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睛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段,苗岭山脉西部,贵州省西南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角。地处东径105度01分至105度25分,北纬25度33分至26度11分之间。县境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33公里,全县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正是中印公路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
1942年(民国31年)7月,县府决定拆毁古城南门,扩建贯城而过的滇黔公路。同年,晴隆县遭受虫、旱双灾,受灾人口接近全县人口的一半,即便如此,晴隆人民仍然出钱出力,全力支持抗日。
抗日战争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昼夜不停的经过晴隆。晴隆县城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运输和集散地,抗战物资从晴隆运往重庆,从晴隆经“沙八线”(沙子岭至册亨八渡)运往广西战场。晴隆的抗日活动,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我们回忆和研究。
国民政府的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晴隆县国民政府相继组织成立了义勇壮丁大队、防护团、抗日后援会、护路队、征属优待委员会、民众输送伤兵队、妇女运动委员会、航空建设协会等地方自治组织,这些组织为稳定后方治安、输送兵员以及支援前线,发动全民抗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组织中,义勇壮丁大队是作用比较大的一个。1937年(民国26年)6月,为了给抗日前线输送兵员,安南县国民政府成立国民义勇壮丁大队,号召符合条件的国民“自觉接受战时训练,加入义勇壮丁大队,为抗日作兵役储备,并以国民之天职完成抗敌任务。”义勇壮丁大队是安南县第一个民众组织,随着抗战的深入,先后更名国民自卫队、国民兵团等,为抗日前线补送兵力奠定了基础。国民党中央代表程堪代表蒋委员长曾赴安南县对壮丁大队进行检阅,在传达蒋介石先生《检阅壮丁训词》中称:“同仇敌忾,矢忠效命”,才可以驱除敌寇,保我民族。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5年4月晴隆籍自愿请缨杀敌的壮丁共84名。
1941年(民国3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加强宣传,鼓舞全民抗战显得特别重要,晴隆县国民政府积极做好抗日宣传,鼓励民众积极投身抗日,一是通过筹办《安南半月刊》宣传抗日的成果、主张;二是支持配合途径安南的湘黔滇旅行团在安南做好抗日宣传,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抗战救亡的演讲,十分鼓舞人心,闻一多先生演讲后,县国民政府还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游行,庆祝台儿庄战役取得的胜利。
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1939年(民国28年)4月22日,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邓止戈)邓杰生随张有年到安南任县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科长,以公职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在县民政科工作期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积极推行新的募兵方法,宣传、动员、鼓励青年入伍抗日。
邓杰生先后把全省各地地下党党员20多人安排到安南,其中丁荣端、杨世贤、杨荣昕、陈学敏、李中5位同志在碧痕小学秘密成立“黔西片区党小组”,杨世贤(女)任党小组长,领导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主要是协助国民政府广泛开展兵役宣传,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奔赴抗日前线。
1940年(民国29年)10月,在李友唐家成立了“中共安南县第一个党支部”,储兆龙任支部书记,黄小穆任组织委员,李友唐任宣传委员。中共安南县党支部利用民教馆为舞台,举办“青年时事讲座”,组织安南县中小学师生假期抗日宣传队,开办民众夜校、儿童识字班,教唱抗日歌曲。宣传队到城区和驻军38师、57军、军政部105后方医院、盘江桥高炮连及边远的中营、三宝等少数民族村寨演出。并积极利用墙报专栏,宣传抗日救国,宣讲抗日形势,安南民众及社会各界人士深受鼓舞,抗日情绪高涨。 民众的抗日活动
“七七事变”后,全国同胞奋起抗日,安南虽处在抗战后方,但同胞们遭受的苦难,安南人民感同身受,纷纷投身抗日活动。
当时在贵阳求学的几个安南学生,响应县国民政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组织出版《莲风》双月刊,宣传抗日救国,后来杂志更名为《新晴隆》,宗旨是宣传抗日,兴利除弊,建设新晴隆。时晴隆县国民政府也给与支持和帮助。《莲风》和《新晴隆》由于各种原因,都只出版一期,对抗日活动的宣传作用可能不大,但晴隆热血青年的爱国之情可彰。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空军总司令部第八无线电台1941(民国30年)年冬迁到晴隆,电台台长夫人田小青对民教馆贴出的《抗日日报》提出建议并被采纳实施,改善后的《抗日墙报》的新闻稿件从此由空军电台、田小青提供,消息准确,及时传递了前方的抗战信息。《抗日墙报》成为晴隆民众了解抗日前线战事的一个重要窗口,为稳定抗战后方、坚定全民抗战决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可不提的是,晴隆虽然处于后方,但晴隆人民却不忘国耻民恨,积极抗战,有3983名热血青年毅然投身抗日战场,一百余人为国捐躯,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凯歌。
晴隆县城虽然处于抗战后方,但由于正处于抗战战略物资的咽喉地带,许多中央国民政府的办事机构和军事机构先后在晴隆驻扎,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难胞涌入,一个小小的山城要负起如此多的重担,晴隆民众为支持抗日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可想而知。
盘江桥和晴隆“24道拐”
盘江桥位于晴隆县城东25公里,是滇黔公路上的“锁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七七事变”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日寇以海空优势封锁了海空运输线,滇缅公路(昆明-畹町-缅甸-腊戌)成为我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是“抗日的生命线”,滇黔公路相应成为物资转运的重要路线,盘江桥是日寇不惜牺牲谋断的重要军事目标,国民政府也非常重视防护,于1939年(民国28年)3月,国民政府西南公路局为加强联防,在县城设置总机,先后派中央炮校炮兵排、国民革命军陆军炮兵41团4营14连、贵州省防空司令部第五连接防守卫盘江桥。抗日战争关键时期,日军频频轰炸盘江桥,达69架次之多,1941年6月8日日军炸毁盘江桥后,西南公路局在县建立公路管理站,在盘江桥设置工程处,负责抢修盘江桥。部队官兵、县国民政府、千余名民众同心同德,夜以继日进行整修,仍复建于原桥台上。抗日战争中,日军飞机先后在盘江桥投掷各种炸弹121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间接损失4.4428万元。
“24道拐”关隘在晴隆县城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有24个弯,故得名“24道拐”。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24道拐”运送的抗战物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1941年(民国30年),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24道拐”进行整改修造,改造后,弯度角度增大,路面宽阔,保障了交通运输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的任务。1945年,委员长蒋公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而晴隆“24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晴隆“24道拐”已经名闻世界,是晴隆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重要的省级红色旅游景点。历史的弯道晴隆“24道拐”不仅见证了中美两国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更见证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六十年多前,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那浸透屈辱和悲壮的岁月,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现在,日本右翼势力重新抬头,不时挑衅,特别是在想侵占我钓鱼岛问题上,可以看出日本法西斯重新抬头,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我们中华儿女应当发奋图强,时刻准备迎击日本右翼势力对我国的各种挑衅和侵略,保我中华安定与繁荣。(冯伟)
|